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原因及后果。
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
了解清军入关与农民军的失败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材料,综合不同角度,论述历史事件的状况;通过学习明末农民起义的发展过程,分析原因,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旱是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认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明末农民起义;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
【教学难点】
内外交困的的晚明政局
【教学准备】
相关材料;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崇祯煤山自缢》,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
。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晚明政局:朝政腐败、宦官专权
展示明代中后期几位皇帝的图片并作简要介绍。
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巨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土地兼并
展示明代《流民图》局部
作品介绍:作者周巨,明朝中后期著名画家,此图原绘有流离失所的难民24人,描绘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物的形象,展示了老百姓共同经受的不幸,作者如实描写,不加任何修饰,对笔下人物寄予深情的同情。
教师讲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造成朝政混乱,这是导致农民战争的重要原因,统治者对农民残酷的压迫是导致农民战争的另一个原因。
设问:结合课本内容分析一下这方面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表现:社会上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皇室贵族、官宦、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4、学习第二部分: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背景:
展示材料:
材料一 (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鹊,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
——《豫变纪略》
材料二:下面是史书记载的 1628 年陕西北训遭旱灾的情形: 民争采山间蓬草而……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陕西通志》卷八六
提问:材料中,反映了明朝末年出现了什么情况?面对严重的旱灾,当时受灾的农民处于什么情况?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反映了明朝末年人民赋税沉重,造成了民不聊生的悲惨局面。陕北旱灾严重,饥民吃光了草根树皮,及至用泥土、石块果腹。 面对严重的旱灾,官府、地主照催逼租税,造成大范围饥荒。
过渡:这时明朝统治已经危机四伏。我国北方天灾不断,崇祯帝刚继位, 陕北就爆发严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政府赈灾不力,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合作探究: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1、朝政日益腐败
2、官宦专权
3、土地兼并严重
4、赋税沉重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陕北旱灾严重,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
设问:从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分析,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提示:统治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