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名词解释
实物货币 —— 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最初的货币形式,是商品间接交换的
一般价值形态的体现, 最初被固定在某些特定种类的商品上。 在中国, 大致在新石器时代晚
期开始出现牲畜、龟贝、 农具等实物货币。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实物货币发展的鼎盛期, 同时
也是衰落期,这时期的实物货币主要由布帛、天然贝等来充当。
金属称量货币 —— 一种具有货币价值形态的金属货币,简称 “称量货币 ”。这种货币往
往被熔铸成条块等形状, 具体使用时或被切割成一定的大小, 通过称其重量和鉴定成色来确
定价 值,在商品交换中行使货币的支付和流通手段的职能,不具有面额价值,如战国时期
楚国铸造的金版等。起先,称量货币由贱金属铜铁来充当,在长期发展中,金银 等贵金属
又逐渐代替了铜铁。
铸币 —— 指被铸成一定大小形状、具有一定重量和面额价值、充当法定流通手段的金
属货币。古代铸币材料以钢为主,以后相继出现金银铸币。在中国,金银铸币的出现尽管比
较早,但加入商品流通领域主要还是在近现代。
布币 —— 对春秋战首布等铲状货币的总称。
刀币 —— 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
币的总称。
圆钱 —— 圆形货币的总称,包括圆孔圆钱和方孔圆钱两种。一般指后一种。
空首布 —— 春秋战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市和耸肩尖足空
首布。
平首布 —— 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布、异形布、方足布、尖足布、圆足布等,主要流
通于三晋和燕国地区。
金版 —— 即金钣,又称 “印子金 ”。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黄金货币。形状有龟背形、长
郢
方形、方形等数种,多出土于安徽、江苏、河南等地。一块完整的金版的重量与楚一斤 之
重接近,其钤印数不尽相同。 1982 年, 江苏盱胎穆店出土的金版中,有一块呈长方形,重
61O 克,正面有完整钤印五十四个、半印六个,是目前所见最大的一块金版。在使用时,金
版部被切割成大小形 状不一的碎块,通过称量求得其反映的价值大小,并不具有金属铸币
的面额价值,所以,金版是一种称量货币。这种形制的黄金货币,一直被使用到西汉初年。
目前 发现的金版印文有郢爱、陈爰、专锾、等几种。 “爰”,原来是重量单位,在金版中则
充当了货币专名。金版有许多仿制品,有铜、铅、泥三种质地,其中以泥质居 多。铜质仿
制品中有鎏金的。 泥质金版仿制品多发现于西汉初年的墓葬中, 印文有 “郢称 ”、“郢爱 ”、“郢
寽”、 “两 ”、 “金”、 “鄢 ”等。在这些印文中, “称 ”最多, “郢爰 ”次之。
爰金 —— 对战国时期楚国黄金货币的称呼,由王毓铨《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
一书首先提出。
金饼 —— 一般指汉代的麟趾金和马蹄金。 麟趾金和马蹄金系指汉武帝时的黄金币。 《汉
书・武帝纪》:太如二年(公元前 95 年) “三月,诏曰: ,有司议曰,往者朕郊见上 帝,西登
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豪蹄,
以协祥瑞焉。 ?”麟趾金呈圆形饼状,西汉墓出土的冥币泥金饼 钱文有作 “令止金一斤 ”等等,
“令止 ”即 “愉趾 ”,该形制的金币在战国楚地已经出现裊蹄。 金(即马蹄金) 呈椭圆(
古钱币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