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
的暴虐的毒箭, 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 通过斗争把它们扫
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
在这一种睡眠之中, 我们心头的创痛, 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
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
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
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
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 也就是为了这
个缘故; 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 压迫者的凌辱、 傲慢者的冷
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 法律的迁延、 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
来的小人的鄙视, 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 就可以清算他自己
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
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 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
神秘之国, 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 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 不
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 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
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 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 伟大的事业
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
的奥菲利娅! ——女神, 在你的祈祷之中, 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
孽。
朱生豪: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孙大雨:是生存还是消亡,问题的所在。
梁实秋:死后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
卞之琳: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
许国璋:是生,是死,这是问题。
王佐良:生或死,这就是问题所在。
方 平:活着好,还是死了好,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赏析
一个人刚睡醒的时候是迷惑的, 因为他刚刚被上帝用死亡玩弄。 而可怜的哈
姆雷特在每一次演出结束时都要带着文艺复兴的回声死去, 所以他的每一次出现
都带给人清醒着的迷惑,正如同宗教对思想的影响一样。就像对待宗教的态度,
一直以来我们不得不放弃某些疑惑以便能够更专注地对被公认的东西进行没完
没了地阐述, 并将这种阐述作为成就且引以自豪, 这种状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
没有得到任何改观。 人们大都对哈姆雷特给予人类的描述不能释怀, 历史则忆了所谓的对人文主义最精彩的论述: 那一件了不起的杰作, 那么高贵的
理性,伟大的理想,优美的仪表和文雅的举动;行为像天使,智慧像天神;宇宙
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而哈姆雷特在这段话里随后对人性的蔑视及他所表现出的
对人文主义的完美存在性的深刻怀疑, 或者更进一步说成是毫不犹豫的否定, 却
让我们长久以来幼稚地将他看作一个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造就的 “延宕的王子”。
当然人们也将这种文艺复兴时期的矛盾看作是紧随的古典主义的启蒙, 然后就深
陷于这种“灵与肉”的争斗而不知不觉。等到 18 世纪,思想者们仿佛给出了一
个很具有中庸精神的总结, 我想大部分人都难免会很辩证地对这种中国式的折衷
表现出潜意识层面上的些许认同。 如果再往后看, 整个文学史也就这样一直在理
智和情欲, 道德约束和人本自由这样若干对立的因素间徘徊游戏。 我们已经习惯
了对立统一, 习惯了对文学史进行仿佛哲学例证一样的阐述, 习惯了迷
哈姆雷特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