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孔子的泛爱思想.docx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孔子的泛爱思想
摘要 :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 “保民”、 敬民”思想 .“爱人” 作为“仁”
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 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 , 由“爱人”所推
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 , 对整个人类社会发
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 , 《论语・学而》 :“弟子入则孝,出则
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曰: “有教无类,”泛爱思
想是孔子思想中一个重要部分, 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仍具有巨大的借鉴、 施行意
义。
关键词:泛爱、泛爱众、亲仁、有教无类
一、“有教无类”教育思想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 , 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立德树人 , 其中富有深刻的伦理
意蕴 . 从教育学的视角看 , 有深刻的逻辑严整的教育哲学思想体系 ." 性近而不同 ,
习远而可趋 " 的人性论是其教育思想基础 ;" 有教无类 " 的平等意识、平等教育主张
是其教育思想体系中的教育对象论 ; 以人文化成为突出特色的诗、书、礼、乐、
文、行、忠、信等丰富内容构成其教育思想的教学内容论 ; 而因材施教、学思并
重、启发诱导、身体力行的高超的教学艺术则构成其教育的方法论 ;" 学而不厌 ,
诲人不倦 " 的高尚的教育境界构成其师德论。 “有教无类” 是孔子提出来的, 有教
无类的意思是: 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没有高
下贵贱之分 . 因此孔子主张广招学生,施教于君,施教于民,其中施教于民最能
体现孔子的泛爱思想。孔子主张打破等级界限,是受教育权利下移,及于平民,
惠及四夷。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为社会底层的人们提供了接受教育的
机会和可能。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 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 对于全
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泛爱众,而亲仁”

子曰: 弟子 , 入则孝 , 出则悌 , 谨而信 , 泛爱众 , 而亲仁 . 行有馀力 , 则以学文”,
意思是说:“弟子们无论在家还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诚
信,广泛地关爱民众,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时间和精
力,那么就可以用来读书学习文献知识了。 ”一般认为,“孝悌”是一种具体的道
德德目和道德情感培养的基本方法, 由“孝悌” 而培养和粹取道德情感的基本方
面和心理基础推之于人伦关系。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务本,本立而
道生”。就道德社会关系中基本道德情感的培养需要从“孝悌”提升出来而言,
它是道德根“本”,但是,在天人关系下对上天及于人的“生生”之爱和“民胞
物与”的宗教性层面的道德感情, 乃是儒家更为深层和可以超越血亲关系而 “谨
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乃至爱自然的道德价值来源。 不是因为你的父母兄弟就是
所有人的父母兄弟所以我们要 “泛爱众” 并在普通民众之间建立信任关系和仁义
道德,而是因为人乃天地所生, 我们任何人都是上天的子民, “四海之内皆兄弟”
(《论语 颜渊第十二》),天下百姓是一家。 人性乃是天命之于人不可 “伤天害理”
的价值存在,从而产生“同心同德”的道德情感。人对上天或天地之为人的精神

孔子的泛爱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uhuixin1314
  • 文件大小30 KB
  • 时间2018-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