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泛爱思想
摘要 :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 “保民”、 敬民”思想 .“爱人” 作为“仁”
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 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 , 由“爱人”所推
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 , 对整个人类社会发
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 , 《论语・学而》 :“弟子入则孝,出则
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曰: “有教无类,”泛爱思
想是孔子思想中一个重要部分, 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仍具有巨大的借鉴、 施行意
义。
关键词:泛爱、泛爱众、亲仁、有教无类
一、“有教无类”教育思想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 , 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立德树人 , 其中富有深刻的伦理
意蕴 . 从教育学的视角看 , 有深刻的逻辑严整的教育哲学思想体系 ." 性近而不同 ,
习远而可趋 " 的人性论是其教育思想基础 ;" 有教无类 " 的平等意识、平等教育主张
是其教育思想体系中的教育对象论 ; 以人文化成为突出特色的诗、书、礼、乐、
文、行、忠、信等丰富内容构成其教育思想的教学内容论 ; 而因材施教、学思并
重、启发诱导、身体力行的高超的教学艺术则构成其教育的方法论 ;" 学而不厌 ,
诲人不倦 " 的高尚的教育境界构成其师德论。 “有教无类” 是孔子提出来的, 有教
无类的意思是: 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没有高
下贵贱之分 . 因此孔子主张广招学生,施教于君,施教于民,其中施教于民最能
体现孔子的泛爱思想。孔子主张打破等级界限,是受教育权利下移,及于平民,
惠及四夷。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为社会底层的人们提供了接受教育的
机会和可能。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 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 对于全
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泛爱众,而亲仁”
“
子曰: 弟子 , 入则孝 , 出则悌 , 谨而信 , 泛爱众 , 而亲仁 . 行有馀力 , 则以学文”,
意思是说:“弟子们无论在家还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诚
信,广泛地关爱民众,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时间和精
力,那么就可以用来读书学习文献知识了。 ”一般认为,“孝悌”是一种具体的道
德德目和道德情感培养的基本方法, 由“孝悌” 而培养和粹取道德情感的基本方
面和心理基础推之于人伦关系。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务本,本立而
道生”。就道德社会关系中基本道德情感的培养需要从“孝悌”提升出来而言,
它是道德根“本”,但是,在天人关系下对上天及于人的“生生”之爱和“民胞
物与”的宗教性层面的道德感情, 乃是儒家更为深层和可以超越血亲关系而 “谨
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乃至爱自然的道德价值来源。 不是因为你的父母兄弟就是
所有人的父母兄弟所以我们要 “泛爱众” 并在普通民众之间建立信任关系和仁义
道德,而是因为人乃天地所生, 我们任何人都是上天的子民, “四海之内皆兄弟”
(《论语 颜渊第十二》),天下百姓是一家。 人性乃是天命之于人不可 “伤天害理”
的价值存在,从而产生“同心同德”的道德情感。人对上天或天地之为人的精神
孔子的泛爱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