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市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引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文广新局会同上海社会科学院有关研究力量,共同研究编制《吴江市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精神,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落实江苏省、苏州市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部署,紧密结合吴江市基础设施、区位条件、人文资源、主导产业、投资环境、经济实力等发展情况和基本特点,在深入调研和缜密分析基础上,针对吴江市今后5年文化产业发展,制订出既具有宏观指导和政策指引作用,又具有微观项目部署和实施安排的规划。本规划的编制依据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有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示精神,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最新指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精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苏州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吴江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吴江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以及《吴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吴江市现代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一、发展基础吴江市拥有发展文化产业十分优越的自然、人文资源,也拥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当前需要更好地把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机遇期,明确认识、精心部署、整合力量、提升能力,化潜在优势为真正的“后发优势”。(一)。吴江市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历史人文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我国江南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吴江历史文化资源突出表现为5大类:一是史前文化。早在6000年前,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从事农耕渔猎。二是名人文化。仅同里一镇,南宋至清末,出状元1人,进士42人,文武举人93人;到近现代,吴江涌现出一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杰出人物,现今中科院和工程院吴江籍院士有7位。三是文学艺术。吴江文学世家、家族诸多,明朝松陵沈氏创立昆曲“吴江派”,叶氏午梦堂为中国第一个“以女性为创作群体”的文学家庭,成立于吴江的“复社”声动朝野;清初“惊隐诗社”以爱国名噪一时;近代“南社”陈去病、柳亚子等吴江籍诸君,以诗明志、以文载道,在政治自觉、文化精神和文学艺术上均作出突出贡献。四是科教文化。在天文、数学领域,吴江籍大师不乏其人,清代唯一的享有国际声誉的天文学家王锡阐即为吴江震泽人士。五是中医文化。吴江中医源远流长、名医辈出,仅明、清两代录入《江苏历代医人志》的吴江名医就有87人,盛泽培德堂四世七人术精歧黄。此外,在运河文化、古镇文化、稻作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吴江市都有十分独特之处。。吴江市有国家5A级旅游资源1处,4A级旅游资源1处,3A级旅游资源3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7处,吴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1处。江南水乡同里古镇,具有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古朴风貌,镇中退思园构思精巧、布局独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时,盛泽先蚕祠、震泽慈云寺塔、黎里柳亚子旧居、松陵垂虹桥遗址、桃源荒天池、古运河风光带、肖甸湖省级森林公园以及东太湖沿线开发等,构成了吴江等级较高、品味极雅的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吴江成功举办“区域文化联动”和“京杭大运河(江苏)文化节”,使吴江愈益成为江南苏嘉湖地区以及国内大运河沿线文化发展、交流的重地。。吴江东接上海、西傍太湖、北邻苏州、南依嘉湖,处在我国最富庶的江南水乡核心地带,古称“吴根越角”。时至今日,吴江交通越发便利畅达,宁沪、沪青平、苏嘉杭、苏州绕城等高速公路在吴江境内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出入口遍及市属各镇,吴江全境逐步融入了大上海一小时交通圈。大运河流经全境,苏嘉杭高速纵贯南北、318国道横穿东西,汾湖地区与上海已实现零距离对接,平望、震泽等重要水陆交通节点的地位更加突现。交通区位优势对于承接沪、苏、杭文化产业辐射,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基础条件。(二)发展环境分析近年来,吴江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突出成就,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最近,中央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江苏省明确要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苏州市正着力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吴江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推动吴江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出台了《关于加快吴江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吴江市各
吴江巿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