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县中现象”
专版要目
●“县中现象”谁承其咎?
●教育不公――“县中现象”后遗症
●从“县一中”到“超级中学”现象
●从“县中现象”走向县域素质教育
(郭晓霞/辑)
编者按:
所谓县中,并不是指所有县一级的中心中学,在这里的“县中”指的是那些远离大城市,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城镇上,但在当地又有一定影响的中学。这些学校的教学观念、水平往往比不上省内一流的中学,但也并非完全的后进中学。此类学校往往有以下一些特点:,刻意“抓优放差”。,把所有学生都视为“差生”。,不正之风比较严重。“全封闭军事化管理”。。非高考科目的边缘化。
上述元素的长久积淀形成县中现象、县中模式。县中模式违背了素质教育精神,以牺牲学生体能为代价换取高分。为了“榨”出学生的最好成绩,他们长期、大量进行各种习题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与考试成绩,却导致了学生的思维狭隘、单一,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差,出现
“高分低能”现象。
“县中现象”谁承其咎?
◆续梅
“要想不苦一辈子,就苦高中一阵子!”“要想今后有出路,就看今天苦不苦!”在许多县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类似醒目的大标语。无可辩驳的是,靠着这样的激励,学生们在朝五晚十的苦日子里坚持着、奋斗着。这样的励志名言有错吗?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县中现象的出现?谁来为县中现象中的种种问题承担责任?
“历史地来看县中”
陶西平认为,毫无疑问当时提出这样的目标是对的,符合当时社会发展和老百姓的需要。事实上,多年来县中培养的大批人才在各行各业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也不乏各方面非常优秀的杰出人才。而目前县中出现的一些所谓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有政策导向方面的原因。再比如,目前一些省仍在评星级中学、示范中学等,这在政策导向上无疑都强化了举全县之力来办县中的行为。
“精英主义教育制度是残酷的”
北京大学附中原校长康健分析说,就县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而言,本质还是源于当前这种教育制度。“精英主义的特点是把整个教育制度看成筛子。”康健说。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是要不断筛人的,最后剩在筛子里的才是教育的成果。各种升学考试就成了一个个筛选的程序。被筛掉的学生的心情和命运如何?我们提供的教育对他们的未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如果以牺牲绝大多数人的发展机会与权利作为代价去换取少数精英;如果以牺牲精英们的个人兴趣与选择,剥夺其广阔活动空间,去换他们的高分,难道这就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理想吗?康健对此表示了重重忧虑。
康健认为,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在于基础,是让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获得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基础的劳动技能。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三维的,包括要培养健康的人,培养会劳动、会工作的人,培养会学习的人。在他看来,县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已经改变了基础教育应有的性质。他分析说,县中现象之所以出现而且越发严重,是因为这些现象和现行教育制度是一致的。他强调说,县中现象的板子不能打在学校身上,这不是校长和教师情愿的。
“高考指挥棒是根本原因”
前几年,重点中学互相攀比的是升学率,如今的重点中学相互之间的较量集中在重点高校的升学率,有的甚至是比哪所学校出来的地区状元多!为了迎合这种攀比,重点中学为了招来好的生源,有的面向全国招生,有的甚至出现了以高额奖学金引进好生源的现象。应该说,教育功能的异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专家们指出,异化的原因就是高考指挥棒还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合理科学的评价手段应该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目前还没有被社会完全认同。
华东师大教授吴刚认为,县中的学生采用苦读的方式,源于师生和家长对学习的理解。在他们看来学习就是通过重复性的劳动,以达到熟练掌握,强调的是量的积累,而不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式的转换。究其根源,是高考取向决定的。历来的考试都是重视做题的效率,要求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一定量的题,这就必然强化了重复训练。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看来,目前高考的评价体系对农村学生而言还算是公平的。如果像美国那样,除了知识的考试还要考查社
管窥“县中现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