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医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编号
2005学年下学期
授课教师
伍世挥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名
吴和平
教学课题
病毒性肝炎
课时
授课时间
11月28日
11月29日
11月30日
12月1日
12月2日
月日
2
星期一
星期三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
授课对象
04级临床医学专业
班级
9-12
5-8
1 -4
17-20
13-16
目的要求
。
、慢性重症肝炎的变特点。
、发病机制及临床联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
;
教法与
学法
多媒体内尽量多使用图像,说明形态学特点。
2、启发式、提问式讲授。
3、讲授结束时,小结重点和难点的部分。
4、布置课外思考题。
课型
理论课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
内容
与
时间
分配
1、病毒性肝炎的病因与传染途径 25min
2、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 35min
3、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 40min
复习
思考题
1、简述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及基本病变;
2、列出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基本病理类型。
参考资料
1、吴和平、李晓阳主编.《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2004
2、(七年制).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3、金惠铭主编病理生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4、 2004
5、叶任高、 2004
6、 2001
自评
本次课能突出重点,解释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教学效果较满意。
二、病毒性肝炎
定义:病毒性肝炎(lival hepattis)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
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一种传染病。
肝炎病毒6种: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及庚型。
我国属病毒性肝炎高发区。欧美则较低。
(一)肝炎及发病机制
:6种肝炎病毒可引起肝炎,其中仅HBV为DNA病毒,其它均为RNA病毒。HAV与HEV为肠道传染,其它类型为输血、注射、密切接触等传染。
HDV为缺陷病毒,需与其它种共同感染。
甲肝与戊肝一般为急性肝炎。
乙肝5—10%转为慢性,丙肝>50%转为慢性。
乙、丙、丁肝炎均有可能转为肝癌。
发病机制:不十分清楚。
HBV引起病变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反应。
在病毒毒力一样时,患者的细胞免疫反应强弱决定肝炎类型:
免疫反应过强者引起重症肝炎。
免疫反应正常引起普通肝炎。
缺乏免疫功能者成为不明显症状的病毒携带者。
(二)基本病变
以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伴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纤维组织增生。
、坏死:
(1)胞质疏松化和气球样变性(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及线粒体受损)。
(2)嗜酸性粒细胞及嗜酸性坏死:常累及散在单个或几个肝细胞,胞质浓缩,嗜酸性增强,呈均质致密的深红色;后可致胞核亦浓缩至消失,胞质聚成深红色圆形小体(细胞凋亡)。
(3)点状坏死:散在灶状分布。仅累及一至几个
第十节 二病毒性肝炎(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