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勤学善问的习惯
摘要: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已经成为中小学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结合班级工作的实践,围绕学校主课题,确立了个人子课题《培养学生勤学善问的习惯》,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尊重;学生;勤学善问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71-02
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这句话说明了“问”的重要性。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对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为此,本文围绕学校主课题《小康背景下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确立了子课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勤学善问习惯》。
使学生得到“尊重”,是学生养成勤学善问习惯的关键。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边分析、边思考、边总结、边调整,将“勤学善问习惯养成教育”这一教育观念渗透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会问、促进学生善问,并通过家校合一、师生合一等合作手段,引导学生获得一些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经验,并养成以“勤学善问”为核心的一系列好习惯。
学生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勤学善问的习惯?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提问
教材所选用的课文无论是内容上、形式上、思想上或是语言表达上都蕴含着启发思维的因素。所以,教师应当促使学生通过充分地自主阅读、感悟来读通、读懂课文,引导他们想问、会问,这样才能在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下挖掘到更多有效的训练点,提供更多提问、交流、共享的机会。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小学生因年龄较小,受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影响,无法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声像引入语文课堂,化静态的文字为动态的画面,使抽象的文字为直观形象,让学生借助视频、图画等去学习、讨论,不但易于理解,而且印象极为深刻。
二、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勤学
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勤奋学习最好的导火索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提问时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掌握火候,不失时机地发问,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十二三岁的孩子还未有涨大水的经历,仅靠对文本的理解学生进入情境很慢。有些学生对这些英雄的壮举更是一脸不屑。这与他们的人生历练有着密切的关联。没有经历过,光靠教材苍白的文字,怎么叫他们提得起兴趣?教师灵机一动,娓娓道来:“记得那时候,老师和你们差不多大,正在读小学四年级……”才讲了这一句,孩子们的眼睛都齐刷刷地盯着教师了,原本无神的眼睛瞬间放射着光芒,等着讲下去。
“记得学校的一片水泥地都成池塘了,水没过膝盖,还有人在里面抓到鱼呢!”孩子们大笑起来,甚至还有人在比划着水的高度,看来他们都来兴趣了。“大街边旁边的那条河,河水漫过了街面。都可以划船了。人们走在街上,就好像在河里走着。”“啊!”学生惊呼起来,感到不可思议。教师趁热打铁,播放了1998年有关洪水的视频,他们聚精会神地看着,小嘴巴一个个变成了“O”形,也安静了下来。就这么短短的几句话使孩子们快速进入情境
尊重学生 培养学生勤学善问的习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