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然美的形态与自然美的类型
自然美的形态包括两种:一种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另一种是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
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凝聚着人的劳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直接现实,自然与生活的联系是直接的,明显的。因此,我们较容易理解这种自然美的根源是人的社会实践。
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其根源也在于人的社会实践。虽然它们没有直接打上人的意志的烙印,但它们具有自然美的特征,仍然是因为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的社会实践与生活发生联系。这类联系包括几种情况:
,或者是为人们提供生活资料的来源。它们是人类生活、劳动所不可缺少的东西。
。由于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直接感受的是美的形式,经过千百次的重复,人们仅仅看到美的事物的形式而不必去考虑它的内容便能引起美感。于是,人们看到那些与美的事物具有相同或相似形式的事物时,也年产生美感。正因如此,未经劳动改造的一些自然景物,以其形式美为中介,与社会生活发生了间接的联系,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
(包括经过劳动改造的和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美)与人的某些性格品质相似。人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自然事物的某些特征与人的品质、个性具有相似之处,于是常常赋予客观对象以人的某些特性,借以激发斗志,抒发情怀,寄托理想、情思,从而使自然事物具有了美感。自然事物与社会属性的联系有时还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同一自然事物的多种属性和特征中,有的会使人产生美感,有的不能,甚至有的是丑的属性和特征。二是自然事物的同一属性或特征,在不同条件下引发人们对不同生活实践的联想,因而可以成为美的,也可以成为丑的。
自然美的主要类型是指不同自然特征给人的不同美感。
自然美重在形式,虽然自然事物能够给人美感的根源在于自然事物与人的社会生活体验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系,但人是通过可感的自然事物的外在特征直接产生美感的。尽管具有不同社会经历和生活体验的人对同一自然事物的感受不同,引发的思情、美感有许多具体差异,但人们对自然美现象也有基本认同的一面。尤其是对于文化修养相当、生活阅历相近的人,更容易对同一自然事物产生相近的美感。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自然特征给人的不同美感,把自然美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也可以称为雄伟美。构成壮美的基本条件是景色壮丽、体积巨大且气势磅礴。如我国的泰山、三峡的夔门、万里长城、惊涛骇浪。对壮美自然景观的欣赏,是人类在自然事物中直观自身巨大创造力的表现,能够激发人们的巨大热情和克服困难的无畏勇气。
。构成奇美的基本特征是变化多端,离奇曲折,令人感到惊异,玩味无穷。如被誉为“天下奇”的我国黄山,其奇美主要表现为峰奇、石奇、松奇、云奇“四绝”上。人们对“奇美”自然景观的欣赏体现了人类对创造新的、独特的事物的渴望和追求,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中进步发展的。同时,奇美景观的变换无穷,还使人产生对丰富的社会生活的联想,使热爱生活的人对这类景物也产生热爱之情。
。构成秀美的的基本条件是景色清新、柔和、恬淡、秀丽。如我国的峨眉山、漓江、西湖等。人们之所以对这类自然景观产生美感,是因为这类自然景观与美好
关于自然美的形态与自然美的类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