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 英语教育 123 班 黄锦润 1218100238
《浪潮》:理解课堂教学权力
关于《浪潮》,虽然电影的背景是在校园,但是和传统的校园电影不一样,电影的开端
便给予人一种压抑并沉重的氛围, 并着力描写了乏味的现实生活。 校园里感觉做什么事情都
显得既艰难又虚无, 充斥着随心所欲的个人主义。 德国的老师文格尔发现了自己被迫教授了
不想教的课程之后, 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他要求学生上课时必须强调纪律,
必须尊称他为“文格尔老师”,在课堂上必须服从他的指令。在为此,他还建设了“浪潮”
这一组织。 一开始, 这样的一个组织并不能完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信服。 但到后来,
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浪潮” 运动,并在这个组织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归属感。 特别是一
些与家人疏远,对社会感觉到厌烦的学生,他们对“浪潮”这一组织尤为热衷。
在“浪潮”这一组织中,处于“领导者”地位的文格尔老师,从自身只能靠成人自考拿
到体育和政治学学位的自卑到通过 “浪潮” 获得学生的瞩目和追捧, 他不断的沉浸在学生给
他带来的自豪感和优越感。 他享受并使用着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力, 并逐步走向畸形发展。
到最后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准备在大会上解散这一组织时, 学生蒂姆由于无法接受 “浪
潮”的终结,最后当伤邦贝,饮弹自尽。最后老师文格尔被警方逮捕,电影便是以这样的一
个悲剧结尾收场。
这部电影是根据 1967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中学的真实事件改编。 “浪潮”所
体现的是 “强权下的服从性” 这一现象。 根据这一现象有著名的心理学家做了米尔格伦实验,
又称为权力服从研究。 虽然这一实验被社会上的一些学者批判有悖于社会的伦理道德, 但是
从了解这部电影到这一实验的过程中, 我对师生在课堂上的关系与担任的角色有了更深层次
的思考。 结合这部电影, 我想好好的阐述一下我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力理解和师生之间的关
系的看法。
一. 课堂教学权力的定义和理解。
教育社会学家玛丽 ・海伍德 ・梅兹在韦伯和涂尔干的影响下这样定义课堂教学权力: 是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特有的控制与反控制的 “ 博弈 ”关系, 该关系受社会道德理念束
缚,由教育教学规律规定, 在教育教学中由教师发挥主导地位, 引导学生学习并促进其发展
而形成的一种关系力量。 当然, 这种权利不用与我们在政治上所提到的强制力量, 而是教学
互动环节中的一种影响力, 反映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 这种关系不具有法律
的强制性, 更多的是受到社会伦理道德的制约。 通俗的来说, 一个学生, 如果他不尊重老师,
他不会因此受到法律上的制约, 更多是在社会道德伦理的层面上, 他的行为将会根据他的行
为程度受到一定的批评。 在这种关系下, 课堂教学权力的力度就在于师生两方对此道德准则
的信奉度。 如果其中有一方对此道德准则进行否定或者淡化, 那么课堂教学权力关系也会受
到一定的影响。
在电影中, 无可否认课堂的教学权力在文格尔老师身上的得到了很大的体现。 并且这位
老师运用他在课堂上教学权力进行了一项实验,组建了“浪潮”这一组织。但是这种对课堂
权力的过度使用,甚至上升为一种“纳粹主义”的专制力量。 这无疑是对课堂教学权力
教育社会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