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红会”撞上“郭美美”-新闻学
当“红会”撞上“郭美美”
冯海燕马雪健
2014年8月3日,。正当全国人民心系灾区群众、呼吁抗震救灾之时,“郭美美被抓”的新闻犹如一枚“重磅炸弹”投向了充斥着悲恸情绪的舆论场。借此时机,中国红十字会(以下简称红会)再度出面澄清,以示清白。在过去的三年里,每每出现重大灾害,人们自然想到红会,而提及红会,就免不了带上“郭美美”。可以说,“郭美美事件”反复搅动的舆论场,直接侵蚀了红会的公信力。在网络舆情领域,由于网络的关联聚合作用愈发明显,涉及同一主体的舆情反复现象已经成了摆在社会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郭美美”反复掀起红会舆情波澜
1.“微博炫富”生事端。
2011年6月,微博认证为“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郭美美在其微博上多次发布豪宅、名车、名包等照片,网民将其认证的名称与红会相联系,瞬间引爆了民众对红会持续多年的信任危机。面对质疑与声讨,红会发布声明与炫富女无关,郭美美本人也在微博中证实并非红会的工作人员,并致歉,但此举并未将舆情平息,反倒吊足了网民的胃口。
。
2011年11月,郭美美与中红博爱CEO翁涛发生微博口水战,这让几欲平息的“郭美美事件”重新回归到公众视野。至此,中红博爱前董事王军、中国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等核心关键词 频频出现,再一次将红会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3.“重审郭美美案”再惹争议。
2013年4月雅安地震救援初期,红会官方微博在发布救援信息后却收到几万个“滚”字。针对网民诉求,中国红会社会监督委员会新闻发言人王永表示,将重新调查“郭美美事件”。但随后中国红会秘书长王汝鹏否认将重新调查本事件。先肯后否的回应,让民众的质疑声达到顶点,而期间网络疯传郭美美拥有性爱录像及红会贪污证据,助推舆情达到“沸点”。
。
2014年8月4日,“郭美美涉嫌赌博被抓”的相关报道,成为当日仅次于云南鲁甸地震的热点新闻事件。根据公安机关公布的调查结果以及郭美美本人的供述显示:郭美美与红会无关。至此,反复侵蚀红会公信力的“郭美美事件”水落石出。
二、哪些因素助推了“郭美美事件”出现反复
。
随着移动网络及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互联时代已经到来。利用碎片时间来获取信息已经成为网民的习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碎片化的信息传播缺乏连贯性、系统性、全面性,自媒体的语言习惯常常带有偏激的、主观的情绪,并将受众引向误区。“郭美美事件”起源于一个普通网民在认证为“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微博上炫富,而网民在对该信息传播过程中。更多的将矛头指向红十字会,一则简单的个人炒作案例被网民“设置”成了红会腐败,使得红会被郭美美“绑架”,最终形成了凡有“郭美美”的地方,必定有红会的身影。
。
由于社会矛盾的凸显,仇官、仇富等负面情绪已经成为助推舆情烈度的主要因素,因此,当网络上出现拜金、炫富等现象,总能引发不小的争议。而对于此类事件,网民在猎奇、娱乐、从众、宣泄等心理作用下,表现出极端的情绪化表达。在郭美美一而再再而三的网络炫富过程中,网民将愤怒情绪抛向了红会,调侃、嘲讽、质疑、咒骂等言论最终成为一种极端化的表达。因此,在雅安地震中,红会官方微博发布信息后却收获
当“红会”撞上“郭美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