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李清照
其一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其二
昨夜雨疏风骤,沉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人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早年生活优裕,金兵入侵中原以后,流落南方,遭逢国破家亡、夫死物散之苦境。所作词篇,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写身世伤感。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亦能诗,留存不多,情辞慷慨。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
两阕词背景:
其一:写女诗人和一群姑娘们荷湖荡舟、风雅脱俗的郊游,以空灵飞动的笔触刻划了一个活泼可爱,像一朵莲花似的少女形象。李商隐“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味长相映”(《赠荷花》)的咏荷诗句正可以借来比喻荷丛中这群姑娘们天真烂漫的神态,以及她们在“十里荷花”中与花叶交相辉映的风姿。这是一支青春的颂歌,生活的赞歌,词篇里洋溢着蓬勃的朝气,乐章中跳荡着欢快的音符。
其二: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两阕比较:
1、从用语、造句比较:
“常记溪亭日暮”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大意是讲述诗人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酒醉,找不到归家之路,撑船到处转,没想到闯到了荷花丛中,惊醒了一群同样“沉醉”的鸥鹭。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但由于作者剪辑嫁接得体。短短三十三字,便成就一幅极有情致的生活图景,从而首开“以寻常语绘精美图”之先河。“常记”两句起的仿佛平了些,然而却自然和谐,似乎是面对知己叙述一个日常的故事,实际上已将读者带到作者所特色的词境中去,为下句的层层转折作了铺垫,颇有《红楼梦》写王熙凤之笔法。接下来三个情态动词
“误”、“争”、“惊”亦是寻常用语,但三个词连为一体、一气呵成,却正好生动地勾勒出一幅“荷池荡舟惊鸟”的风俗画。“误”字,写出作者摇船时的醉酒憨态,“争”字,则刻伐出诗人着急慌乱的神情,“惊”字用得最是精彩,鸥鹭惊飞的场面,诗人由惊慌而至惊喜的神情,都跃然纸上。
“昨夜雨疏风骤”却写得一波三折,展示的是一幕具有情趣的生活小剧:夜晚风雨交加,作者醉酒沉睡,一觉醒来,恰为侍女进屋卷帘。作者拥帘问,侍女却随口回答:海棠依旧;看着窗外被风吹得七零八落的红花,作者颇觉不快,连声责问:你可知道,枝繁叶茂的时候那红花却已经凋落了。此词用词造句最大的特点在于奇。其一,词中没有人物对话,对话写的非常巧妙。作者睡醒之后即询问侍女,所问何事却一字未提,不满侍女的回答,却透露出作者惜花之情,含蓄深蕴,与晚唐杜牧所写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2、从用语对比色彩强烈:
如“雨疏”与“风骤”,“浓睡”与“残酒”,“试问”与“却道”,“绿肥”与“红瘦”。通过自然景物和人物心态的强烈对比,使读
如梦令 两阕比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