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选择的选择
原编者按:现年49岁的北京外交学院副院长任小萍女士说,在她事业生涯中,每一步几乎都是组织上安排的,自己并没什么自主权。然而,读完她的自述,我想您会和我一起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在无法选择工作岗位的时候,至少他永远有一样可以选择,就是好好干还是得过且过。而这样的选择,往往在根本上决定了将来的被选择。
一、母亲说:何事都必须做好
我们这代人,和现在的年轻人不同,我们没有什么择业自主权。所以每一次,不管被派到哪里,我不会想别的,就想着怎么做好,做得最好。连干农活的时候都想着一定要跑在前面。
也许我这种个性特点和我母亲的教导有关。
母亲是个凡事要求尽善尽美的人,她不能原谅一件事没有做好。比如刷马桶,我使劲刷了几次还是没有刷干净,对她说实在刷不干净了。她不说话,自己拿过去,挽起袖子就刷。不管用到些什么工具,最终的结果总是,我们做不到的,她做到了。也许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教育方法,但事实上,在她的影响下,从小我就懂得一个道理,任何事,只要你努力去做,动脑筋去做,没有做不成的。
小时候最辉煌的一件事是上高中时,四川省选了16个学生去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我是其中之一,也是仅有的两个女生之一。
二、“不让一个阶级兄弟掉队”
1968年,还不到20岁,我去农村插队了三年。有一天正在西瓜地里干活,北京外语学院工宣队的来招生,把我叫了过去。于是,我成了北外英语系一名工农兵学员。
上大学后,我才知道自己是班里不光年龄最大,也是成绩最差的学生。因为大部分同学是从附中直接上来的,已经很有基础了,年纪也要比我小好几岁。
有一天上课,老师问了一个简单问题,第一遍没听懂,第二遍听懂了。却不知道是怎么回答,于是僵在了课堂上,教师让我坐下,我难受极了。觉得很丢脸,不坐也不说话,顽强地忍着眼泪不流下来。老师也很恼火,接着上课,于是完全不知道该怎么下台的我就整整站了一节课。什么也没听进去,下课后,跑到后院山坡上大哭了一场。这时候也开始反省,哭有什么用?慢慢想明白了,中午饭不吃,就去找老师道歉,说要回答老师的问题。
第二天,一条横幅悬挂在教室里:“不让一个阶级兄弟掉队!”当然我就是这个阶级兄弟。这是我生来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成了被帮助的对象。
三、四年真正的寒窗苦读
从那以后,我就下了决心,一定要成为最好的学生。开始总以为学外语会有什么捷径,问了很多老师和同学,最后才知道,学外语没有什么捷径可言,唯一的正确答案应该就是:外语是“泡”出来的。所以我非常用功,每天晚上打电筒学到12点、1点,早晨5点起床,不管多冷,对着一棵树就大声地念、大声地背,把头一天学的东西翻来覆去地弄好几遍,直到完全掌握,才去吃早餐。
主要的五项技能,听、读、说、写、译,每一项都得下功夫。比如说听,每天晚上7点,学校的大喇叭播送一个小时的英语新闻,大家都要穿着大衣三三两两地坐在院子里听;读呢,就是每周一份的《北京周报》,20多页一句不落地从头到尾,把所有的生词都拿本记下来;译,就是把《人民日报》上的重要文章,逐字逐句地译出来,再对照《北京周报》的英文译稿,当时可没有现在的条件。
放寒假时,宿舍里没有暖气,我和几个没有回家的同学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打开水,回来后就钻进被窝里读书。开水就着馒头、咸菜,就是一天的饭。读的大都是些英文小说,从早到晚,很少出去。
就这么几年下来,毕业的时候
004、没有选择的选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