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版语文新课标解读
建国以来,我们历经了八次课改,但是,唯有这第八次课改力度之大,理念之新。这次课改也已历经了12年了,12年来涌现了好的经验,但是也出现了一些现象。与改革初期减
轻师生的课业负担的愿望没有实现。那么,如何切实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享受语文教育的快乐?2011版新课标做了调整。
新课标体现了四个坚持、四个强调、四个加强。下面有崔峦老师的讲话精神加之自己的理解向大家来介绍。
一、四个坚持。
1、坚持了原课标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全面: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对语文素养概念更清楚了。语文素养:核心是语文能力,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道德、0思维方法、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利用好这个特点进行母语教学,发挥好对学生情感所起的作用。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善于利用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六书: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汉字一字一形,数量多,多音多义字多,形近字多,汉字教学要注意辨析。利用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等特点教学,往往事半功倍。注意字理识字,注意辨析同音字、多音字等,这样才能不会写错、用错字。(如,编字谜识字、字理识字、顺口溜等等。霍懋征教学“聪”字,人要变得聪明,就得用耳朵仔细听,两眼睛认真看,用口说,用心记。)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遵循利用汉语言特点,汉语的词汇量较大,加强对汉语词语的理解、辨析、运用。中华文化可传承的东西太多了。经典的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知识学生可读、可背。多读、多背、多积累。课标特别强调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核心:鼓励自主,每个学生都要动起来,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克服“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树立教师“服务”意识,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学习。
鼓励自由阅读,激励自由表达,适当开展合作探究的形式,确立有价值的内容、问题,有明确的任务,有具体的指导,人人有事做,人人动起来。
教与学的方式转变。变革以前的语文教学的三个中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得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不同类型的课文学习方法等。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自行读书,自能作文,符合叶圣陶老先生所倡导的。)自主是核心,适当开展合作探究学习,但合作,探究一定是有效的,不能流于形式。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如: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学生根本没有有效参与。阅读教学不能忘了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形式,从读学写。)
(4)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核心:三级课程管理。实施好中央课程;开发好地方课程;建设好校本课程。 语文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
涉及语文体系改革,不仅要执行国家课程,还要开发研究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实行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课程体系。
2、坚持三个维度的
2011版语文课标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