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DOC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
(2016—2025)
目录
前言 2
一、 物种现状及保护的必要性 3
(一)种群现状及其致危因素 3
(二)实施拯救行动的必要性 3
二、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5
(一)指导思想 5
(二)基本原则 5
三、 计划目标 6
四、 自然栖息地及种群保护 7
(一)种群数量及栖息地环境监测 7
(二)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7
(三)两湖及干流自然栖息地恢复和重建 8
(四)建立就地保护区 9
五、 迁地保护行动 10
(一)加强迁地保护区建设 10
(二)设立迁地保护区 10
六、 人工繁育保护 12
(一)建立人工繁育群体 12
(二)开展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12
七、 遗传资源保护 14
八、 支撑和保障 15
(一)加强制度建设 15
(二)提高豚类保护网络运行能力 15
(三)保护区系统化和标准化管理 16
(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16
(五)加强公众宣传和科普教育 17
(六)资金保障 17
(七)后期计划 18
九、 结论 19
附:长江江豚生物学特征 21
前言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是一种小型齿鲸,隶属于鼠海豚科江豚属,仅生活于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与之相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长江江豚是江豚的唯一淡水亚种,也是江豚由海入江进化历程的唯一见证物种,同时又是全球重要的珍稀淡水鲸类物种之一。
作为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长江江豚的种群状况是长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目前,长江江豚已属极度濒危物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两大通江湖泊水生态系统已经处于高度脆弱状态。
制定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加快实施长江江豚种群及其自然栖息地保护和恢复,既是保护和恢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物种资源的需要,也是推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物种现状及保护的必要性
(一)种群现状及其致危因素
2012年长江淡水豚考察结果表明,洞庭湖、鄱阳湖中长江江豚的数量分别约为90头和450头,长江干流长江江豚的数量仅约500头,%,且呈加速下降。目前,宜昌以上江段及汉江等大型支流已经没有长江江豚分布,洞庭湖及鄱阳湖支流长江江豚分布较少,长江中游的部分江段已经成为没有长江江豚分布的“空白区”,多个小群体被迫长期隔离,生活在部分支汊水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持续、加速下降,以及自然分布区片段化使得该物种的濒危程度进一步加剧。
人类活动剧增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导致长江江豚生境恶化、饵料资源短缺。具体包括航运业快速发展、过度及有害渔业活动普遍存在、涉水工程大量兴建、江湖近岸带湿地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水体污染日益严重,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所致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
(二)实施拯救行动的必要性
长江江豚的保护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括在干流及两湖建立了8处原生地自然保护区(东洞庭湖、鄱阳湖、石首、新螺、安庆、铜陵、南京、镇江)、在长江故道建立了3处自然迁地保护区(何王庙/集成垸、天鹅洲、西江)和1处半自然迁地保护区(铜陵夹江)、在人工环境中建立了3个繁育保护群体(武汉白鱀豚馆、天鹅洲网箱、西江网栏),以及在实验室条件下开展离体细胞培养和保藏等。但是,多年努力所取得的保护成效并未从根本上扭转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持续下降的状况,并且可以预见随着长江
干流及两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危害程度将进一步加剧,长江江豚的处境十分危急。如果不采取人为干预措施,预测在未来10余年内,长江江豚种群极可能下降到野外灭绝的临界数量。因此,特制定本拯救行动计划,利用未来宝贵的10年,全方位推进和加强长江及两湖生态环境修复及物种资源恢复,迅速遏制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快速下降的趋势。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各项要求,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中共中央《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结合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的现实需要制定和实施本拯救行动计划。
(二)基本原则
(1)在各级地方政府和渔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长江流域的生态修复。
(2)以长江干流及两湖就地保护为核心,加快推进迁地保护,加大人工繁育保护力度,着力做好遗传资源保存。
(3)坚持立足全流域,干流、湖泊、水库并举,上游、中游、下游联动,水域及近岸陆域同步。坚持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并重。
(4)以创新性的科学保护措施为先导,以专业性的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机构为主体,以相关社会性保护为补充。
计划目标
(1)基本维持干流和两湖长江江豚自然种群相对稳
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