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试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培养理念与策略
重庆市彭水县保家镇中心校:任传光
新课标明确指出: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还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特别是第三个维度尤其重要,这是我们语文教育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根本保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
应该看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一种具体的客观事物,可以直观感受和量化,而是属于人的心理意识方面的东西,具有不可捉摸性。但他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却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说,情感是人性的基础,态度是人性的表现,而价值观则是人性的高级状态。要培养这些东西,靠强输硬灌是完全不能有所作为的,笔者尝试着从学生心理出发,在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培养,从而达到教学活动的人性化,以实现人文精神的回归。
为此愿就发展学生心理品质的过程,谈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理念与策略。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摇篮。
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最有影响的除了固有的亲情之外,就是在学习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同学情、师生情了,后者尤其深远。因为这是一个群体,在教师的组织下,共同学习,共同生活,互相交流,若干个家庭的亲情在这里得到溶合,若干个孩子们的灵性在这里得到了升华,从而培养了学生更多的健康的情感,小到互助互爱、尊老爱幼,大到集体荣誉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等。这些情感不仅需要师生共同来完成,而且必须是在师生的共同学习中,通过对知识的不断更新,在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孕育而成,这就要求我们的学习活动必须是有效的。要想教学活动有效,就必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的主体。随着新课标的出炉,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的观念得到进一步的突出,教师就有理由利用和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学生大胆地说、纵情的想、放开去写;俗话曰:“酒逢知已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其中关键在于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增强师生间的亲合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就是在师生间营造亲密无间、和谐共处的情感空间。正如李镇西所说:“我们对学生的爱不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①从而让学生享受到被人关爱和关爱别人的情感快乐。
在教学实践中,怎样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我认为应采取如下策略:
1、留心称呼:如:“小朋友们”、“同学们”等等。在现在的课堂上有的老师甚至称“孩子们”,对个别学生还采用其它昵称等,以造成一种在妈妈身边的温馨感受。
2、注意语气的亲切、舒缓,面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还可适当使用童音或儿化音。
3、注意表情,适当使用体态语。如面带微笑,举止大方、稳重,常用手轻抚学生的头(尤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以传达一种特别的关爱之情。
微笑是表情,轻抚是动作,表情和动作都是可以传情达意的,这些都会在师生间传递一种信息。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对信息交流的一个有趣的研究表明:信息的全部表达=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表情。学生通过这些信息,就会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态度。赏识教育就非常推崇
“微笑”和“轻抚”,因为,这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很喜欢他、爱他、欣赏他,其心里自然特别高兴、轻松、兴奋,对教师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亲近感,从而乐意与老师交流,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这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plm860108
  • 文件大小40 KB
  • 时间2018-10-2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