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讲解
青春,是人类生命的激情澎湃的赞歌。做为十六七的青年,走在人生的路途中,应该珍爱生命,编织斑斓的梦想,实现精神成长。青春孕育着所有的希望。来吧,让我们向青春举杯!
向青春举杯,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青春?
课件
礼赞讴歌青春的价值、美好。
珍惜青春,在有限的青春中只争朝夕,奋力拼搏。
规划青春,让有限的青春在计划中度过。
奋斗青春,让青春的每分每秒更有意义。
……
让我们走进文本,赏析伟人、名家是如何对待青春的。
课件
词,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又名“长短句”,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歌唱的,后来,词逐渐与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他称为“诗余”还有人称之为“乐府诗”。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一、关于词的常识
课件
词的分类 ①字数: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8~90个字; 长调:91个字以上。 ②片段: 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 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 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课件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诗篇。
写作背景
1925年的毛泽东
二、知人论世:走进毛泽东
课件
毛泽东词的特点
正如他洒脱的字体一样,他的诗词情调慷慨激扬,风格豪迈爽朗,大开大阖,吞云吐月,既有壮阔的奇观,又富有深广的内涵,是壮观与优美的结合。
毛泽东不愧为一代豪放的诗人。
他的作品有《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游泳》《卜算子咏梅》《忆秦娥娄山关》等。
课件
三、整体感知
一、听诵读\正音:
沁园春百舸峥嵘廖廓挥斥方遒浪遏飞舟
二、有感情的朗读本词。
三、整体理解、感知本文的内容。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廖廓(liáo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上片:眼前所见: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下片:由景及人: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课件
“独立寒秋图”
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在一个深秋的季节,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得无尽遐想……
四、赏析上片
1、开头三句有何作用?
(1)交代了时间——寒秋
(2)交代了地点——橘子洲头
(3)交代了人物—作者
(4)作者独立寒秋,面对了滚滚北去的湘江,描摹了一种先声夺人、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为全诗的抒情奠定了大气磅礴、豪情奔放的感情基调。
课件
“湘江秋景图”
远山层峦迭嶂,层层枫林被秋霜染得火红;江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千帆竞发,往来船只你追我赶;雄鹰敏捷脚尖,奋力冲向万里长空;鱼儿轻快自如,在清澈明净的水中游弋。
课件
2、在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漫山红叶、碧透的江水、争流的百舸、长空的击鹰、水底的游鱼。
(1)“万”“遍”“层”“”漫“百”等词可见数量之多,范围之广、重重叠叠,表现出景色的壮美。
(2)“争”“击”“翔”分析,自然景象昂扬奋进,生机勃勃、充满生命活力。
(3)红绿辉映,色彩绚丽、多姿多彩的湘江秋景图。
(1)“看”字作为领字,统领景物描写。
(3)描写角度摇曳变化。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动静结合(见下图)
(4)使用富有传神、表现力的词汇。
(2)色彩绚烂,对比鲜明。“红遍”、“碧透”。
课件
沁园春长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