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论文历史记载论文:探寻景颇族的源与流
摘要:景颇族历史上长期没有产生文字,故考察景颇族的文明发展史的难度很大。从民间口承文化和相关史料着手,追溯景颇族的族源和迁徙,梳理景颇族从远古到清末的历史,对了解景颇族的历史分期及社会形态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景颇族;口承文化;历史记载;迁徙
景颇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勇敢的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同时也是云南省16个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之一。我国境内的景颇族人口,,〔1〕,占国内景颇族总人口的95%以上。①国内景颇族主要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陇川、芒市、瑞丽、梁河5个县市。此外,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古浪、岗房,临沧市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以及普洱市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等地也有少量散居的景颇族。在国外,景颇族的主要居住地是印度和缅甸。景颇族在缅甸称为克钦,主要分布在缅甸的克钦邦和掸邦等地。景颇族历史上长期没有产生文字,只是在100多年前才由外国传教士创制了景颇文。尽管如此,直到20世纪80年代能用景颇文写作者少之又少,因而就缺乏本民族文字记载的历史。是故研究景颇族的历史,主要依靠民间的口承文化和汉文史籍的零星记载。
一、民间口承文化的表达〔2〕
景颇族曾经历了原始洪荒时代、民族部落时代、蓄奴时代等沧桑岁月,其间难免征战和迁徙。最初“宁龙会中毛”是景颇族栖息地。“宁龙”即心脏,“中”即部位,“会”即合在一起,“冒”即地方,整体含义为阴阳互会使人类得以繁衍的圣地。这实际上是景颇族民间故事讲的“洪水滔天”时代,当时人类及万物遭受灭顶之灾,仅有一姐弟抱了9只公鸡和9根铁针躲进“大鼓”才幸免于难,姐弟俩在智慧神的帮助下,相爱成婚,繁衍了景颇后代。〔3〕这是古代景颇族文明产生的摇篮。景颇人的第二个迁徙地是“户栋央旦冒”,即今天的蒙古利亚一带。这里地势平坦,水草肥美,土地肥沃,野果遍地,禽兽群集。景颇人在此安家立业,学会了猎捕野兽和驯养家禽,以弥补野果不足时的日常食用,自此景颇人进入氏族部落时代。随着人口的增加,加上大氏族的欺凌,景颇人辗转迁徙至“则捏林真冒”,即现在的陕甘高原一带。此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便于景颇人保护自身,进攻敌人,保存实力;但是此地风沙满天,食物短缺,为了生存,景颇先祖不得不重新踏上迁徙的征程。景颇人的下一个栖息地即“木拽省拉崩”,即现今的青海省日月山一带。“木拽省拉崩”这个名字,景颇族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千百年来为口承文化所传承,因为它是景颇族的文明发源地,景颇人从此逐步走向繁荣昌盛。与景颇族同宗同源的缅甸克钦族也一直把
“木拽省拉崩”视为自己祖先的发源地,所以在研究缅甸克钦族的源流时,有人通过对当地斋瓦、懂萨的调查后认为:“majoi shingra bum(木拽省拉崩)似乎应该是一片几乎不长树木的高地,而且气候寒冷,常常为冰雪所覆盖,现在,我们可以将‘majoi shingra bum’直接译为‘天然平坦的高山’,或者译为‘高原’。”〔4〕也有人认为此地“大概是在西藏高原东部某处”。〔5〕2002年7月30日至8月25日,以中共德宏州州委常委李向前为课题组长的“景颇寻根考察队”一行5人,驱车北上,穿越滇、蜀、甘、青、藏五省区,寻根访祖,重行景颇族先民的南迁之路。他们认为,青海湖东南部的日月山是景颇族心目中的神山,远在周代,日月山就是羌人祭山、祭日神之圣地。〔6〕景颇族史诗里唱道:“木拽山吆,是女山,是座圆圆的山;省拉山吆,是男山,是座长长的山;木拽省拉山吆,是景颇人的雌雄祖宗山。”这都可以佐证景颇族的发祥地——“木拽省拉崩”在今青海省日月山一带。随着人口的增长,景颇人扩展到“木拽省拉崩”附近的“披俄我多冒”,即现在的青海湖一带。“披俄我多冒”是一块地势平坦的适宜居住之地,景颇人不仅占领了此地,而且还派人守住“披俄我多冒”,以防止外敌侵扰。因此地濒临青海湖,所以景颇先民掌握了开采盐矿、生产食盐的技术,故当时的景颇族被称为“仲颇”,意即开采盐矿的民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景颇族此时已产生等级分化,即山官、百姓和奴隶。宁贯娃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成为景颇族传说中的最早统治者。宁贯娃身上充分体现了景颇族的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质,因此景颇人一直把宁贯娃当作自己的祖先神来敬奉。景颇族的第六个迁徙地是
“颇久桑写冒”,即今青海省的囊谦,西藏自治区的八宿、格刀、邦达,以及滇西北一带。“颇久桑写冒”汉语意为森林茂盛,到处发出落叶“沙沙”响声的地方。至今,瑞丽南京里还有囊谦寨,八宿、格刀是景颇族浪速人的支姓名称。这些地名一方面印证了景颇人的迁徙路线,另一方面也是增强景颇族凝聚力和维持整个景颇族族群的纽带。迫于人口增长的压力,景颇先祖继续南迁至“振隆比品冒”,此地即为今
景颇族论文历史记载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