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
(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 )
二○ 一〇 ~二一一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程编号 23120066 课程名称 汉语、汉字与汉文化 主讲教师 卞仁海 评分
学 号 2010300031 姓名 王奥 专业年级 生物技术 10 级
教师评语:
题目: 中国人姓名的发展
在看电视剧《三国》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事情:三国时期的人们的姓名都是两个字的,
比如曹操、刘备、孔明等,其都是在姓氏后面加个单名,然后再加上两个字的“字” ,于是在叫名字
的时候便有了三种叫法,拿曹操举例:可以叫曹操,可以叫孟德,也可以叫曹孟德。这迥异与如今
我们的姓名,如今的姓名是在姓氏后加“名” ,这个名可以是一个字,两个字,也可以是三个字。于
是便有了探讨姓名发展历程的想法。
所谓“姓” ,其包含的却是“姓氏” ,是“姓”与“氏”的合称。在人类早期的部落文化时期,
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组织的族号,而“氏”则是随着氏族部落繁衍发展而出现的姓的分化。在母系氏
族社会里,成年女子要留在本氏族与其他氏族同班辈的男子实行群婚,所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
父,只能跟随母亲取姓,世系也只能按母系来确定和维持。依此便有了族的产生。这时因氏族以自
然物为图腾,因而这些姓的名称大都与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于是由此发展成其氏族的姓。氏族中
子孙的繁衍则使得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支都会规定独特的称号,于是便形成氏。这些散
落在各地的人不会遵循着原本的族名来取姓,于是在称呼人的时候往往冠以地名、职业名、祖先的
名号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他们的“姓” 。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
柳等,是以住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
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所以“姓”是旧有的族
号,而“氏”是后来起的姓。然而后来由于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男子称“氏” ,而女子称“姓” ,
“姓”只是单纯的来辨别能否成婚。同时,只有贵族才能有姓,平民是无姓的,如我们所知的“庖
丁解牛”中的“庖丁” ,是指名叫“丁”的“庖(厨师) ”。可见,在最早的时期,可见,姓就是一种
符号,是可以因事因地因时而变换的,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更不
会像我们如今传统意义上的认知一样死板。
讲了“姓”便要讲“名” 。“名”的产生,其中一种说法是因为人们虽然能够在白天通过样貌声
音区别彼此,但到了晚上就无法辨认,于是先有了姓。但是当人多起来的时候,有人的姓冲突了,
于是便有了名的产生。 最早的名可以追述到夏朝。 据《史记 ?夏本纪》 记载, 夏代的帝王名字有太康、
仲康、少康等人,据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一书中考证,这些名字中的“康”字即“庚”字,
是传说中的十个太阳(天干)之一。此外,夏代帝王的名字还有孔甲、胤甲、履癸等,名中的“甲” 、
“癸”也都是天干。如此,便产生了姓名。
对于“名” ,我们现在通常都讲“名字” ,但是到了周朝的时候, “名”和“字”其实是分开的。
所谓“名”,是幼时所起的,供长辈叫的。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就要进
入社会。女子也要离开娘家而许嫁。为了对本人尊重和供朋友称呼,要另起一个字。这便
汉字汉语与汉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