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交易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旨在对碳排放交易市场理论基础、定价机制及在我国的研究进展三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简单分析了我国碳排放交易现状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碳排放交易;定价机制;研究进展;发展方向
一、引言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对自然资源资产明确产权,这一产权包括碳排放权,关键是产权的定价问题,而定价就是将生态文明引入市场机制,让市场在自然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其中,碳排放权交易是在规定排放配额总量的前提下,通过价格手段促进节能减碳的一种新机制,使稀缺的配额资源流向节能减排空间大、机会成本低的地区和企业;市场主体则可以通过申请、购买或出售碳排放指标,选择合理节能减碳途径,开发节能减排新技术,最终降低社会总体节能减排成本。本文旨在对国内外碳排放权市场交易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并浅析我国碳排放交易的发展方向。
二、文献综述
1、碳排放交易市场理论基础研究
Coase(1960)提出利用市场及界定产权的办法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认为只要环境的产权明晰,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很小,无论初始产权属于谁,市场均衡最终结果均为有效率的,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Dales(1968)进一步发展科斯定理,将产权概念引入污染控制领域,首次提出排污权交易概念。Montgomery(1972)证明在各种减排方式中,排放权交易的减排成本最低。Stavins(1994)研究了交易成本条件下的排污权交易,认为交易成本增加会减少排污权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与其他行业及其产品不同,温室气体减排所带来的外部效应是跨国界的,因而用科斯产权理论试图解决二氧化碳排放问题遇到了困难。其难点在于,国家之间如何协调减排量,以使利益与成本达到均衡。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协调机制就是签发碳排放权许可证。然而,这也会面临一个难点,即如何确定碳排放许可证的数量。在排污权可交易的条件下,确定碳排放许可证的价值也是一大难题。
2、碳排放交易定价机制研究
Jan Seifert 等(2008)发现碳排放价格的形成并不遵循任何周期性的模式,而是一个与时间和价格相关的波动性的过程。e Daskalakis 等(2009)发现碳排放配额交易价格的形成过程接近于带跳的几何布朗运动,并且不具备稳定性。William Blyth 等(2009)认为碳市场价格的形成是政策目标,动态技术成本和市场规则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Christoph B?Hringer(2010)认为与简单的统一定价相比,复杂的最优差别价格形成方式实质上没有降低整个碳减排成本。常瑞英、唐海萍(2007)分析了在碳价格确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介绍了目前在碳交易中计算碳价格常用的 3 种土地机会成本的模型,并对这3种模型进行了比较和评述,他们认为这3个模型均不适用于我国,特别是北方草原区的碳价格计算,初步给出了一个在我国内蒙古草原区确定碳价格的固碳成本估算方法。陈晓红和王陟昀(2010)以欧洲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为对象,研究其价格形成机制,认为EGARCH(1,1)-t模型适用于EUA价格机制研究,能够较好地估计和预测减排前两阶段的价格。张跃军、魏一鸣(2
碳排放交易问题研究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