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宋] 王应麟 撰
简介
《三字经》其书作者说法大致有四种:一、明代黄佐《广州人物传》十,明末诸生屈大均《广东新语》十一,清代恽敬《大云山房记》二,都以为作者应是宋末区适子;二、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据此以为《三字经》为明代黎贞撰;三、或者又有区适子所撰,黎贞增广之说;四、世传王应麟撰,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
一般来说,《三字经》作者应为王应麟。
三字经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本性原来是善良,大家的本性差不多,只是因为受到各自环境的影响,于是彼此的本性就逐渐相差远了。如果不加以教导,本来善良的天性就会变坏,教育方法最重要的是一心一意。
三字经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古时候,孟子的母亲选择邻居而住,最后在学校旁边住下来,以便孟子学习礼仪和读书。孟子学习不努力,母亲便用刀割断织布机上的线,以教育孟子。五代时北京人窦禹钧教育五个孩中了进士,成了国家有用之才,声名四方传扬。
故事:《孟母三迁》、《孟母教子》、《窦燕山教子有方》
三字经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生育子女不加以教导,这是父亲的过错,教导不严格,这是老师的失职。小孩子不好好学庸无用,成本后有什么作为呢?
故事: 《仲永的故事》
三字经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一块没有经过雕琢的玉石,不能成美玉,人不经过教育学习,不会知道礼仪,作为子弟,年轻时要亲近良师,交结益友,学习礼仪。
故事: 《和氏璧的故事》
三字经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译文:东汉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顺父母,夏天用扇子帮父母纳凉驱蚊,冬天用身体温暖父母的被褥。孝顺父母是人应该做的。孔融年仅四岁能把大梨让给兄长。这种尊敬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
故事: 《黄香温席/扇枕温衾》、《孔融让梨》
三字经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其次才是增广见闻学习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明白数字的变化,并研读古圣先贤的文章,来修养自己。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如此累计上去,可以无穷无尽。
故事:《仓颉造字》
三字经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译文: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三纲是维持维持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三种伦常关系,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要有亲情,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故事:《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
三字经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译文: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是一年四个季节,这四时季节循环往复,永不停止。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说。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都以中央位置为准互相对应。
三字经-一耽学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