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王羲之兰亭序故事.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王羲之兰亭序故事
王羲之,字逸少,两晋时人,公元 303 年出生于琅琊郡(今临沂
市),故居位于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 20 号。晋永嘉元年(公元 307
年)随家族南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舍故宅为佛寺,佛寺
历经兴废。伪刘豫时,易名普照寺,沿袭至今。他的作品以行书《兰
亭序》、楷书《黄庭经》、《乐毅论》以及草书《十七帖》等最为有名。
上千年来, 王羲之的书法在历朝历代都备受推崇, 但是由于时代
过于久远,他的手书遗墨,在北宋时期已仅有几件存世,到了今天,
他的书法真迹更是几乎不复存在。 目前来看, 王羲之传世的书法有两
类:一类是木版或石刻的碑帖;另一类是唐代用蜡纸钩摹的墨迹本。
我们今天所说的王羲之书法真迹, 实际上是指唐代以蜡纸勾摹的、 被
称为“下真迹一等”的墨迹本。
王羲之的大名及 《兰亭序》的绝世精彩使得不少舞文弄墨、酷爱
书法的士大夫们对这篇珍品朝思暮想, 心驰神往。 由于王羲之的后代
遵从书圣的话将其视为传家宝, 并代代相传, 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
永(陈、隋书法家)手中时,这件宝贝也不曾传出王家一步。可是,
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 身后自然没有子嗣, 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和
儿子一样亲的弟子 -- 辨才和尚。
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唐朝初年, 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文治武
功都属一流的风流人物。 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 大量搜集王羲
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
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终于有一天,李世民派往民间明察暗访
的人回来报告说,《兰亭序》真迹在会稽 ( 会稽,古地名,故吴越地。
会稽因绍兴会稽山得名 )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李世民闻报心花
怒放,马上下诏将辨才请到长安,热情款待,希望辨才和尚能忍痛割
爱,献出墨宝。辨才和尚在接旨时,就知道了此事的原由,他一路上
早已打定主意,宁死也不交真品。 这样打算不单因为他本人酷爱书法,
还因为《兰亭序》 亲如父母的师父临终所托, 若是让它不幸流入深宫,
恐怕就永无出头之日了。来到长安,无论李世民怎样百般盛情,辨才
只是装憨作痴,推说不知《兰亭序》的下落。李世民盛怒之下真想杀
了这个不识趣的和尚,但他知道,杀了辨才,只有解恨而已,并不能
得到真品。无奈之下,只好放辨才回去。
监察御史萧翼见李世民为一件《兰亭序》愁肠百转,无人能解,
想出了一条妙计。李世民听后笑逐颜开,令萧翼速去办。
一天,天刚破晓,辨才和尚同往常一样打开寺门, 欲往后山习武。
可是刚跨出左脚,辨才和尚就吓一跳。因为他发现门外横卧一个人。
他伸手试试那人的鼻息,却闻到一股浓浓的酒香,自语道: “原来是
个醉鬼!”“醉则醉了,可未必是鬼啊! ”辨才话音刚落,脚下这个就
接了一句,然后翻身起来,用纸扇掸打身上的尘土。辨才这才看清,
“醉鬼”原来是个书生,副飘逸洒脱的样子,心里就有三分喜欢,便
欲留他,机灵的书生,忙施一礼: “多谢师父!”此后这书生便在寺内
住了下来。到后来竟与辨才同吃同睡,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这天晚饭后, 两人在桌上研习书法, 书生忽然将随身携带的行囊
打开,取出了一轴东西,在桌上展开。辨才起身一看,原来是王羲之
的几件作品真迹。他不知书生的用意,却听书生说: “我与师父虽然

王羲之兰亭序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isheng191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18-10-2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