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教案
主备课:吴毅媚
【教学目标】1、识记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2、理清本文的写作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
3、体会本文蕴涵的文化意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 2、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我们没有读到余秋雨的《都江堰》,我们会一直认为,伟大的奇观、胜地肯定是类似世界八大奇观的那些事物。可是,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会有一些新的思索……
二、带着下列问题观看视频:《国宝档案——都江堰》(视频30分钟)
思考:①为何历时两千多年而未淤塞?
②飞沙堰如何能将数吨巨石由内江抛移到外江?
③为何古堰体系能自动调配水量,完成四六分流?
④为何受水冲击最大的离堆和宝瓶口恰是结构坚实的砾岩,而方圆数百里的龙门山脉除此之外均为易被冲蚀的页岩?从这里想像李冰是如何发现的以及付出的辛苦。
观看完视频后回答问题。
都江堰,在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古时曾在都安县境内,称为都安堰,宋元以后称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和谐结合,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科学内涵,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三、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建造者——李冰。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约公元前256——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多项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著名,二千二百多年来在川西平原效益卓著。
(展示李冰图片)
四、疏通字词,阅读课文
颓壁残垣(tuí yuán) 庇护(bì) 遴选(lín) 惊悸(jì) 邈远(miǎo) 濡养(rú) 驯顺(xùn) 炫耀(xuàn) 精神焕发(huàn) 众目睽睽(kuí) 浚理(jùn) 长锸(chā) 官场衮衮(gǔn) 玉玺(xǐ ) 韬略(tāo) 怦然心(pēng)动充斥(chì) 诘(jié)问
汩汩(gǔ)清流汨(mì)罗江
第二课时
一、了解作者
1、作者简介
余秋雨:中国文化史学者,艺术理论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并曾任校长。获过“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代表作:《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霜冷长河》。
在国内,2002年统计的全国十年来最畅销书籍前十名,他一人占了三本。目前,他是公认在全球各华人社区影响最大的极少数作家之一
2、写作风格:以游记的方式进行文化思考,将“人、历史、自然”交融在一起。其散文被称为“文化散文”
二、用短语的形式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概括文意。
参考: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的魅力;魅力的缔造者;贴近苍生的神(最后一部分有难度,可以暂时放一放,等到讲解到时再仔细揣摩)。
第一部分、对比说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第二部分、现实中都江堰制服滔滔江水的壮观景象
第三部分、赞美
《都江堰》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