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活着》看华的苦难哲学.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活着》看余华的苦难哲学
摘要:本文通过余华的代表作《活着》里主人公福贵一次次的经受亲人、朋友的死亡的打击,最后一个人无依无靠、孤独而平静的活着,来展示人在极端的苦难状态下的生命承受力,并由此浅析余华的苦难哲学和苦难带给人的反思。
关键词:活着;余华;死亡;苦难哲学
中西方文化中,都有很多关于苦难与生命的经典事迹。无论是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的福祉而崇高的牺牲, 耶稣基督为了坚持信仰忍受酷刑,还是睿智的俄底修斯返回故里途中的艰难险阻, 无论是屈原为黎民百姓九死不悔的求索, 越王勾践为复国而卧薪尝胆,倍受凌辱的痛楚,还是年迈的杜甫拖着病体绝望的在孤舟上吟哦, 无不体现出人在艰难困苦中对生命本身意义的自觉追求。而这些伟人最终或是使命还未完成就驾鹤西去,或是惨死他乡,或是孤独终老。苦难与死亡就像如影随形的孪生兄弟,随时伴在人的左右。
2000多年前,西方哲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哲学家柏拉图通过不断的思考,提出了“人死后到哪里去”的问题。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让很多人哑口无言,一时间问倒了很多人。在柏拉图看来,死亡并不可怕,它并非是一件苦事反而是一件乐事,因为死亡正是代表灵魂可以从肉体的枷锁之中释放出来,虽然灵魂的可朽部分会跟肉体一同死亡,但是不朽的、纯洁的部份却会重获自由。正如柏拉图在《斐多篇》(Phaedo)中说:“死亡只不过是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出来,对吗?死亡无非就是肉体本身与灵魂脱离之后所处的分离状态,是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出来以后所处的分离状态,对吗?除此之外,死亡还能是别的什么吗?”[古希腊]柏拉图:《斐多篇》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
中国人虽然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人生必然的归宿。但是向来对死亡充满了不安感,认为死亡是一种令人恐惧、给人威胁的力量,故而在日常生活中极力避免谈论与死亡相关的事。死亡主题
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禁忌,甚少在文学作品中展现。但是,余华生活在医生家庭,年幼时父母工作繁忙,他便经常在医院的各个角落游荡,看到过各种鲜血淋漓的场面。在小学阶段全家搬至医院居住,家对面的太平间给了他更多见识死亡的机会。所以,他用稚嫩的双眼目睹了很多幕死亡的场景,耳中也听到了各种凄惨的哭声,对于死亡他已熟悉到淡漠的地步。弗洛伊德曾指出:“现实的强烈经验唤起了作家早年的经验( 通常是童年时代的经验记忆) , 现在, 从这个记忆中产生了一个愿望, 这个愿望又在作品中得到实现。”[美] S. 霍尔:《弗洛伊德心理学》[M] ,商务印书馆, 1986年版
所以,童年的特殊记忆使余华对待死亡、苦难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独特视角和冷静的态度。童年生活环境的影响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就是死亡和苦难。他的代表作《活着》就探讨了以死亡为载体的人生苦难。
小说《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年轻时不务正业,整日花天酒地又懒惰嗜赌,终将巨额家产全部被人一点点骗光。父亲得悉这一晴天霹雳一气之下从茅坑下意外摔死。接着,妻子被接回娘家,母亲重病,自己去县城给母亲找医生治病时被抓去参战。他在残酷的战场上目睹了友人老全和无数战士的死亡。幸运回到家中,母亲早已病死。女儿也因病无钱医治也成了哑巴。一家人好不容易省吃俭用供儿子有庆上了学,在医院给人献血时被医生活活抽干血而惨死。女儿终于觅得如意郎君并有了孩子,婚后一年却因难产死在产房。与福贵在战场上同甘共苦的友人春生幸运逃离战场又当上

从《活着》看华的苦难哲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70486494
  • 文件大小49 KB
  • 时间2018-10-2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