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索达吉堪布《入菩萨行论》第六品安忍(13).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八十二节课
思考题
513、上师对我们恩重如山,若有人毁谤甚至伤害上师,我们应该怎么做?为什么?
514、论中说怨敌与天灾对我们的损害相同,但怨敌有故意害我们的心态,天灾却没有,所以二者并不相同。对此你如何破斥?
515、一个人莫名其妙被打后,对打人者生起嗔恨心,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为什么作者说被打者与打人者有同样的过失?
516、你对学习《入行论》重视吗?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癸二(破嗔于受害者造罪之人)分三:一、深思法理之安忍;二、不畏损害之安忍;三、修承受痛苦之安忍。
子一、深思法理之安忍:
于害上师尊,及伤亲友者,
思彼皆缘生,知已应止嗔。
昨天前面讲了,若人毁坏佛塔、佛像、佛法,不应对彼生嗔恨心,三宝所依远离一切损害之故。同样,若人加害上师亲朋好友等,也不应该生嗔恨心,因缘所生之故。
当然,这跟世间原则有点相违,世人认为上师亲人受到伤害,一定要报仇,否则就是没胆量,不懂世间法。但大乘的做法与之相反,本来,自己的根本上师或传法师、皈依师、授戒师等恩德非常大,不仅自己恭敬,而且渴望成千上万的人对他恭敬承侍。若有人诋毁甚至伤害上师,或者侮辱谩骂父母亲友,此时我们该如何面对呢?应该心里想:这是一种因缘。
前段时间也讲过,“所有众过失,种种诸罪恶,彼皆缘所生,全然非自力”,无论是过失还是罪业,皆依因缘所生,全然无有自主之力。上师亲友受到毁谤损害时,其中必定存在着因果的玄妙,不能随便生嗔恨。那遇到别人轻辱上师时,我们该怎么办呢?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说:
“有些人恶语诽谤上师时,应当想方设法加以制止。如果自己无有能力制止,则一边思维上师的功德,一边用手指捂住耳朵,不听他的胡言乱语,切莫与该人亲密交往、畅所欲言。”这就是一种原则。
现在有些人,听到别人对他上师不满,说一点过失,就马上吵起来:“你凭什么说我的上师?我上师跟佛没有差别,你这种人哪有资格评价他老人家。”互相争执不息,进而拳脚相加。这说明他对大乘教义不精通。不管是上师也好、亲朋好友也好,当受到诋毁侮辱时,自己应了知是因缘所生,没必要为此而妄生嗔恨。《四十二章经》中也说:“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污己身。……贤者不可毁,过必灭己也。”
当然,对一个佛教徒来讲,最执著的就是自己的上师,一旦有人进行加害,拼了命也要跟他搏斗。世人这样做情有可原,但大乘修行人一定要学会安忍。听说有些人扬言:“我的上师与莲花生大师无二无别,如果有人毁谤他,我就拿刀子杀了他。
”表面上看来,他对上师的信心非常不错,很有胆量,实际上完全违背了《入行论》的宗旨和教义。因此,大家以后若遇到有人对上师不敬,千万不要生嗔恨心。
印度佛教的历史中有这样一个公案:圣天论师一生中和不少外道辩论,晚年亦不放弃口诛笔伐。有个年轻的婆罗门外道,见师父被折服,心里很不服气,他发誓道:“你圣天以口胜我师,我要以刀胜你!”他一直暗暗跟踪,找机会行刺圣天论师,但因其弟子众多,无从下手。一日,终于被他得到了机会,他看见圣天论师在大树下坐禅,就纵身跳到跟前,愤怒地说:“圣天,过去你以利口战胜我师,而今我要以快刀劈开你腹,看看谁厉害!”说罢举刀就砍。
圣天论师中刀后没有马上死,他心无怨恨,反而怜悯那年轻人的鲁莽。他诚恳地说:“学术上的争论哪有用刀剑来代替的?你毁了我的肉体,毁坏不了佛法。你是被无明烈火燃烧得神智昏迷了,我原谅你的愚昧无知,快逃到山上去吧,暂时不要下来。我的弟子们快要回来了,
有不少人还没有获得法忍法忍:心能安住于实相之理。
,他们必不饶你。”那年轻人一听,愣住了!圣天接着说:“你的所作所为,是没有受过佛法教化,个人情见太重,为愚痴所欺、狂心所惑,我不会计较,快逃命去吧!”年轻人见圣天论师竟如此宽恕他,怎忍再砍第二刀,反而跪下来忏悔认罪。圣天论师催他快走,他只得逃上山去了。
不一会儿,众弟子回来,见上师倒于血汨之中,大吃一惊。没有证到法忍的,果然怒火中烧,要追赶凶手报仇。此刻圣天论师尚未气绝,他竭力用微弱之声劝阻道:“行刺者早已远去,原谅他吧,他是被妄心愚见所驱使。我已到暮年,终有一死,怨怨相报,必无了期。佛法讲的是无我、能忍,我要你们宽恕他!”说毕,瞑目而寂,面无一点憎恨之色。
可见,真正的高僧大德,纵然受到生命危险,也从来不怨恨别人。从他的弟子也可以看出,得到法忍的不会生嗔恨心,而未得法忍的,在违缘面前根本控制不住情绪,但这种做法上师并不愿意,即使倒在血泊中,也是劝他们不要报仇。
佛教历史上,圣天论师的圆寂,大家还是应该深思。当我们的亲人和上师受到伤害时,自己会怎么样对待?这是个非

索达吉堪布《入菩萨行论》第六品安忍(1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镜花流水
  • 文件大小48 KB
  • 时间2018-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