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营利组织
人力资源激励问题若干思考
赵贵宁 1
【摘要】激励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能
够激发人的潜能,能够提高组织的绩效。当今对企业等营利
性组织中的激励问题已有了深入探索和诸多成就,而对于非
营利组织中的激励问题尚未得到同样程度的重视。非营利组
织人力资源激励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理论 耦合 发展
的产物,是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方面。在新公
共管理主义蓬勃发展的今天,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
运用于非营利组织,不仅有利于完善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制度
之完善 ,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非营利组织体制机制创新,提
高运行效率,使非营利组织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服
务。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人力资源 激励
21 世纪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 各种非营利组织的兴起
使公共管理的主体日益多元化。基于此,世界各国非营利组
织纷纷进行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制
度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非营利组织正在逐步吸收
1作者简介 :赵贵宁 ,汉族 ,(1976-),甘肃兰州人 , ,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人事科,研究方向 :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
企业界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进而推进对非营利组织人才的
开发与管理。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在引入西方人力资源管理
思想与发展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
“新公共管理”浪潮的推动下,非营利组织也做了一些有益
的理论探索、改革研究等,但真正将私营部门的先进理念、
经验和方法有效贯穿于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
作中, 尚处在起步阶段。 然而在人本管理为核心的当代社会,
借鉴私营部门管理经验重塑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显得
十分必要,其中一环重心就是将私营部门员工激励管理经验
借鉴运用于非营利组织管理当中。然而,现今许多有关非营
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著述中往往忽略了其激励机制建设
中对私营部门先进理念、经验和方法的借鉴。
一、 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激励的现实缺陷
由于认识上的某些偏差,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队伍中的
确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工作热忱减退,工作积极性不高,对组
织命运与组织形象漠不关心, 对服务对象 (公众) 生硬冷淡,
工作敷衍了事等现象。这就造成了一定时间范围内工作效率
与工作质量的降低,以及由于对规则的漠视而导致的违纪违
法行为的增多,给非营利组织效能的提高与外部良好形象的
树立带来不良影响。由于缺乏一套新的行之有效的激励体
系,导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 积极性发挥 难以产生预期的效
果。主要体现在:
(一)激励手段和方法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目前实施
的激励形式以内容为标准可分为两类,即物质激励和精神激
励。长期以来,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的激励形式囿于这些传
统模式,缺乏创新,而且这些激励形式只是满足工作人员物
质、精神的较低层次的需求,仅能起到暂时的激励作用,缺
乏自我激励的自觉性、责任性,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管
理理念。像企业一样,通过创造良好的团队氛围、科学设计
办公环境、提供丰富多彩的社交活动等激励方式和手段在非
营利组织非常少见。
(二)片面强调精神激励,忽视物质激励手段。到目前
为止,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的激励主要以精神激励为主,物
质激励相对较弱。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是代表国家行使行政
权力、为公众服务的一个特殊群体,不能明确地追求个人利
益,只能多讲奉献、少谈利益,对于他们的激励我们当然要
重视精神激励,但绝不能忽略物质激励手段的作用。非营利
组织工作人员作为劳动者在非营利组织工作,对大多数人来
讲都必然有其正当的物质利益要求。非营利组织人利益正常
的满足方式应当靠非营利组织提供,当非营利组织的提供严
重不足,甚至远低于社会同类平均收入情况时,他们作为利
用非营利组织职权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执行者,就可能成为被
服务对象进行收买或行贿的目标,他们的利益诉求就会以其
他变形的方式表现出来,如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等。
( 三 ) 激励效度低下,缺乏时效性。对非营利组织工作
人员进行激励不能选择恰当的时机而不能达到应有的激励
效果。激励形式按影响方式分为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都是
对行为预期结果的强化手段。诚然,正确运用强化手段可以
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和改造,最后收到预期的良
好状态。但在非营利组织中存在激励过程繁琐、办事拖拉、
奖惩迟缓的缺陷,对应受到奖惩的行为不及时处理,因而造
成激励效度短暂或根本不能发挥其作用情况时常发生。
二、 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激励的现实反思
(一)以实际经验为主导,较少借鉴科学理论。作为当
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层面,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的激励应
该以科学的理论为
非盈利组织非盈利组织激励机制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