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 咏月诗词俯拾皆是, 更不乏名篇佳作: 或描绘其绰约妩媚
的姿影, 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 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 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
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 她的意蕴
十分丰富。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 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 并使月与内
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 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 并将诗的文学品位、 思想
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 在不同的古诗词中, 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
不尽相同, 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 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
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
达。月亮的不同意蕴, 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 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在这方
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
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
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
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这是一幅多么幽雅、 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
面啊! 在这里, 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 新鲜活泼, 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
春涧中。 ”在这首诗中, 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 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 唤
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 在这夜静春山空中, 一轮明月的出现, 更加渲染了清
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
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
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
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 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 这一类是
最多的。
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 圆月如盘, 团团圆圆;残月如勾, 残缺不全。
月亮圆了又缺, 缺了又圆, 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 沐浴着
清幽柔和的月光, 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 展开遐想, 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 离
家在外的人, 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 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
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
头油然升起了。 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 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 而且不少人都
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
膜,因而千百年来, 深受人们的喜爱。
解读古诗词中月亮意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