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问题本是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诗歌界将其引入,用于描述复杂
的诗歌现象,对庞杂的诗人群体进行归类。 “70 后”概念的提出,在国内先有陈卫等在南京
《黑蓝》杂志上发表文章予以阐述,后有《诗歌与人》 《诗文本》等民刊的广泛宣传,这中间
也有陕西 70 后诗人的推波助澜。比如, 1999 年王琪和黄海在西安创办《七十年代》诗报,
2001 年黄海主编的《唐》推出“ 70 后诗选”等。随着越来越多的报刊推介 70 后诗群及其作
品,“ 70 后”作为一个完整的诗群也被诗界和学术界广泛接受,并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当
然,这一群体性的命名并不具备流派意义上的写作特征,在对群体共性的把握中,也反映了
一代人自我确认的焦虑和急迫。 陕西 70 后诗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他们有着各自的成长轨迹,
从属不同的精神谱系,诗学主张和诗歌抱负各异,写作独立而分散,但经过近二十年持之以
恒的艺术实践和探索,已经成为陕西诗坛的中坚力量,蔚为壮观的诗歌风景已然形成。
成长与崛起
陕西 70 后诗人基本上是在中学(中专) 、大学时期就喜欢上文学,并开始最初的诗歌练
习的。那时,可供学习和参照的文本并不是很多,汲养有限,但文学氛围浓厚,激情和梦想
带来有力的推动。在最初起步的身影当中,王琪很早就是负有盛名的文学少年了,他敏感多
思,在一所中专学校勤奋创作,以抒情诗人的身份频现校园类报刊的重要版面;马召平上高
中时就获得了第五届全国中学生文学夏令营一等奖。由中华青少年文学基金会和十多家学生
报刊联办文学夏令营,被誉为中学生文学的黄埔军校;还有邹赴晓,上职业高中时就担任中
国中学生诗人协会四川分会会长、 中国中专生诗人协会副会长, 参与创办 《新诗人报》 ,中国
中专生诗人协会的会刊,一份最具先锋气质的中学生诗歌报。当时,西安有一份著名的学生
刊物《中学生文萃》 ,在它周围聚拢了一大批青少年文学精英, 今天依然创作且成绩斐然的就
有马召平、王琪、杨广虎、刘峰等。文学的火种播撒进幼小的心田,愈燃愈炽,很多年后终
成星火燎原之势。
经过学生时代的痴迷, 走上工作岗位的坚持, 成家立业后的苦心经营, 陕西 70 后诗人在
一二十年的摸索实践之后,艺术积累和写作功力愈显深厚。他们一次次发力,冲出潼关,走
出陕西,在国内广阔的诗歌版图上展现风采,树立起自己的文学形象。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
全国 70 后诗人中的实力派, 有的成为其中翘楚, 为陕西 70 后诗歌在全之地。 “青
春诗会”被誉为中国诗坛的“黄埔军校” ,自 2006 年以来,陕西就有李小洛、张怀帆、横行
胭脂、梦野、王琪 5 位 70 后诗人参加。 在国内诸多文学奖项的角逐中, 他们的身影愈见增多,
实力愈见雄厚,其中李小洛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提名、华文青年诗人奖、郭沫若诗歌奖、
柳青文学奖,横行胭脂获《诗选刊》 2010? 中国年度先锋诗歌奖、柳青文学奖;张怀帆获中华
铁人文学奖、孙犁散文奖、省作协年度文学奖;马召平获孙犁散文奖、鲁藜诗歌奖、柳青文
学奖;王琪获鲁藜诗歌奖、省作协年度文学奖;梦野获柳青文学奖,党剑获省作协年度文学
奖,等等。加入中国作协、参加鲁院高研班学习、签约陕西文学院、入选“百青计划”作家
中诗人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作品
镌刻诗歌的纪念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