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当自誓,男儿到死心如铁
——论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闻笑梅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词最主要的特点。自唐宋以来,词的内容一般都是写风月闲
情、流连光景的感受。风格柔靡,题材狭小。北宋后期虽然也出现了苏轼这样题材较为扩
大,风格比较豪放的作家,但毕竟仍然局限于抒发个人的身世之感,涉及时事和社会生活
的较少。北宋的灭亡打破了士大夫们安定享乐的生活,有识之士奋起抗金北伐,投身于火
热的战斗中。他们用词来抒发爱国激情,对侵略者的投降派进行口诛笔伐。如李纲、宗泽、
岳飞、张元斡、胡铨等,都曾写过一些气壮山河的爱国词。然而这些作品数量不多,辛弃
疾则几乎是把他全部的爱国热情,几十年的时间精力,都用于反映时代和关心国事的词作。
他在这方面的成就是任何一个宋代作家所不能比肩的。
辛弃疾的一生是面对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年代,“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梦
寐以求抗御外侮、恢复统一的一生。在他出生前十三年,北宋王朝已沦亡在金奴隶主贵族
的铁蹄之下;他出世的第二年,南宋王朝与金国订立了可耻的“绍兴和议”。“和议”划
定东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为宋金疆界,岁贡金国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宋高宗
赵构乞和媚敌竟至于奉表哀告:“既蒙恩造,许备藩国,世世子孙,谨守臣节”……这是
一个充满血泪和耻辱的时代。
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的辛弃疾很早就有起兵抗金的抱负。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
1年),金主完颜亮又一次大举南犯。河北山东的广大人民从后方聚兵痛击侵扰者,牵制
着金军的南下。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乘时自奋”,组织了二千人马投入耿京的义军。不久,
耿京被叛徒谋害,辛弃疾怀抱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宏愿来到南方。谁知,却从此中断了
他沙场杀敌、重见中原父老的机缘。在南归后四十五年的漫长岁月里备遭打击,屡被贬斥,
辛弃疾几乎有一半的时间罢黜闲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铅山的瓢泉,最后饮恨而逝。
“硬语盘空谁来听?”辛弃疾将其南归后所积郁在胸的一腔悲愤全部倾注进了《稼轩
长短句》中。词人写道:“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是的,历史行程倏忽,
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个“壮声英慨”之士虽然已似“浮云影不留”,但他的毕生心血凝结的、
焕发着爱国主义的异采的六百多首词章却犹如“芳草春长在”,永远为祖国人民所珍爱。
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大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 表现在他的 “整顿乾坤” 的急切愿望与祖国依然关河破碎、 宝
刀无所用的冷酷现实的矛盾所引起的愤激中。
在死气沉沉的偏安局面之下,南宋统治集团对国家人民的命运已麻木到不知痛痒
的地步,辛弃疾在词里独独羡慕那些凛然有生气的人物,并以“元龙豪气”、“刘郎才
气”自比。他早年在《美芹十论》里说:“符离之师确有生气。”晚年在《永遇乐》词
里称赞刘裕的出师北伐是“气吞万里如虎”。这些战役的后果虽有不同,但都是要求主
动打击敌人,恢复祖国的统一的。在辛弃疾的词里不但经常出现“西北有神州”、“西
北是长安”等句子,还强烈表现他不能忍受南北分裂的局面。他在《贺新郎・用前韵送
杜叔高》词中说:“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
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比较突出地表现这种思想。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辛弃疾一度沉浸在愤激之中。淳熙元年(
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