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荀子的圣人观.docx


文档分类: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人之道,至卿不传。 ”
(《儒效》)
论荀子的圣人观
李 游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摘 要: 荀子的圣人观包括: (1) 圣人的“材性知能”与普通人并无二致,圣人
所以异于常人之处在于其能“积” 、“伪”。 (2) 圣人的核心特质是“知通统类” ,表现为

熟稔礼法典制及其蕴含的原则, 同时还集真善美于一身。 (3) 缘于“圣人”、 君”、 师”
的统一,圣人的功化表现为制礼义、行教化和施刑政。
关键词: 荀子;圣人;礼
《河南程氏外书・ 大全集拾遗》 中录伊川语曰:“ 荀卿才高学陋,
以礼为伪,以性为恶,不见圣贤,虽曰尊子弓,然而时相去甚远。圣
〔1〕
显然,在伊川看来,荀子极言性恶,以礼为“伪” ,如此遂断绝了人
成圣之可能,是所谓“不见圣贤” 。但揆诸文本,一个简单的事实却
是, 《荀子》 一书除 《致士》、 《议兵》、 《子道》三篇外,其
它诸篇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圣人” 。那么荀子所理解的圣人形象是什
么呢?

首先,关于圣人的源起。荀子认为:
(1) 涂之人、 百姓, 积善而全尽, 谓之圣人。 彼求之而后得,
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2〕
(2) 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
过众者,伪也。(《性恶》)
引文 (1) 中,须着力注意 “故圣人也者, 人之所积也” 一句。
显然,在荀子看来,圣人之所以可能,缘于人之“积” 。引文 (2)
中,荀子则明确点出圣人之胜过众人者,并非其“性”而在其“伪”
也。综括此两则引文,不难看出,在荀子那里,一方面圣人不是天生
即是的,其从“材性知能”上讲与普通人并无二致。 (《荣辱》) 另
一方面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惟在于其后天不懈之努力,亦即“积” 、
“伪”。由此接下来的问题便是: “涂 (途) 之人”又是如何“积”、
“伪”而成圣的呢? 《性恶》 篇云:“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
一志,思索孰察, 加日县久, 积善而不息, 则通于神明, 参于天地矣。
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 ”此即表明,所谓的“积” 、“伪”,实际
上亦就是人之为学的过程。换言之,人之要成为圣人,别无它途,惟
在致学。
那么人又是如何通过学而成为圣人的呢?荀子云: 学恶乎始?恶
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
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
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劝学》)
所谓“数”者,翻译成现代汉语,大致相当于“法则” 、“程式”
一类之观念。在荀子,学之“程式”即始于诵经,而终于读礼。 “读
礼”的“礼”,泛指所有礼法典制。实际上,荀子藉此命题所欲表达
者,一方面固是学之先后次序、法则,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却是学的
内容:在荀子看来,经书固然不可或缺,但学习的核心内容却是礼法
典制及其所蕴含的原则———“礼之理” 。 (《礼论》) 所谓“学之
义”,却是说学之目的旨在成为圣人;因此,学本身也就不仅仅只是
一个认知的过程, 相反,知与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儒效》 篇
即云“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
同时,在学的过程中, 荀子又

论荀子的圣人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