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森塔尔效应
所属分类: 心理学 效应 教育
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 期待效应 。罗森塔尔 ( Robert Rosenthal ) 1966 年设计了一些实验,
试图证明实验者的 偏见 会影响研究结果。 罗森塔尔及其同事, 要求 教师 们对他们所教的小学
生进行智力测验。 他们告诉教师们, 班上有些学生属于 大器晚成 者,并把这些学生名字念给
老师听。 罗森塔尔认为, 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 事实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单,
是从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的, 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 可是学期末, 再次对这些学生
进行 智力测验 时,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 这种结局罗森塔尔认为, 可能是
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些大器晚成的学生开始崭露头角, 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 以致使他们的成
绩得以改善。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 (RobertRosenthal Effect) 是指人们的 信念 、成见 和期望 对所研究的对象产生
的影响。这种效应是 R. 罗森塔尔等人在其著名实验中发现的。在教育社会心理学中,人们
把对某人或某事始终怀着憧憬、 期待、热爱、关怀之情而发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称之为罗森
塔尔效应。
1968 年,罗森塔尔和 L. 雅各布森从小学 1~ 6 年级的每个年级中各 随机 抽取 3 个班为实验
组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实验(即智力测验)。根据测验结果,估计各班(每班抽取 20%的
学生)在这个学期中有哪些学生将有显著的进步,并将这些学生的名字通报任课教师。 8 个
月后,再行测验。结果表明:被指为可能发展的 实验组 学生,与 控制组 学生相比,确像教师
期待的那样, 智商 有所提高, 1、 2 年级学生更为明显(见图)。在品格方面也有类似的结
果。教师寄以 期望 的学生较之教师不期望的学生, 具有“更有顺应能力” 、“ 求知欲 更强” 、
“情谊更深”等倾向。这结果意味着,教师在同寄以期望的学生相处时,可能态度与对别人
不同,致使自己的期待微妙地传给学生。
随后的研究获得的结果却并不一致, 有些实验者并未取得同样的效应。 看来师生之间的影响
是双向的, 影响的程度存在着个别差异, 很难说清学生的反应有多少受教师期待的影响。 而
且,期待常常以行为中极细微的差别来传递, 也很难度量, 但是, 不管研究结果多么不一致,
学生往往对教师的期望作出反应是有 心理学 根据的。教师的期望对学生起隐蔽的强化作用。
1972 年 . 布罗菲和 . 古德曾评论罗森塔尔效应的最初研究与许多重复实验, 肯定教师
对学生的看法能够影响学生。他们在 70 年代的一些研究中,发现教师无意中强化高分学生
的正确答案甚于低分学生, 给高分学生提供更多的 反馈 。他们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强化是根据
他们对学生的期望, 学生则以证实期望的方式来反应。 这个解释已被心理学界接受。 教师对
学生寄托期望对学生来说是件好事,重要的是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长处或优点都寄托期望,
在每个学生身上都能产生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 - 效应来源
“罗森塔尔效应” 产生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次有名的实验中: 他和助手来到一
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
罗森塔尔效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