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动与静
所谓“动与静”, 是对事物特征做动态
或静态的描写,两者互相映衬,形成一种情
趣。在运用时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
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或一动一静相辅相
成,下面我们可结合具体诗歌略做分析。
一、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在诗歌中既有对动态的
描绘,又有对静态的刻画,这两者结合,往
往是作者笔下的景物显得丰富多彩, 而且对
比辉映,相得益彰。 如 2005 年高考全国卷
Ⅲ考查了《雨后池上》一诗: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
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
声。
诗中要求考生从动与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
行赏析。诗歌前两句以“水面平”“明
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
静迷人的静态;后两句用“忽起”“垂杨
舞”以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
发出的“万点”声响等, 表现了雨后池上的
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
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
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又如王维的名篇 《山居秋暝》 中的颔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
尘不染的松树, 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
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的班驳的影子, 都给人
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
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三句写山泉因雨后水
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
——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
中宁静。
二、 以动衬静
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的一种,即通过
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
动态描写里显出静态。如王维的《鸟鸣涧》
一诗: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
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
涧中。
这首诗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使人联想
到春山的空旷,桂花的清新,月光的明朗,
鸟鸣的悦耳,从而体会大自然的静美。
又如 05 年高考全国卷Ⅰ考查的唐诗《春行
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
西。
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是唐代诗人李华的一首景物小诗。 作者春
天经过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
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诗前两句直接写景,为下文铺垫,后两句更
进一层, “花自落”“鸟空啼”表面上刻画
了“花落”“鸟啼”的热闹景象。但是
“自”和“空”却透出了无人欣赏之意, 从
而显出了山中的宁静、荒芜,以动衬静,更
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三、 化动为静
化动为静, 是将动态之景化为静止之
状,从而收到出人意料的新奇效果。
如 2005 年普招统一考试上海卷考查了李
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
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
天。
考题要求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 加以
赏析。此题实际考查炼字。一个“挂”字,
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在李白的另一首诗歌《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中,也有类似的意境。诗歌的第三联“ 野竹
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 前一句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之动静手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