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猿而冠》读后感
沐猿而冠,语出自“沐猴而冠”,“沐猴”即是“猕猴”,古时用于形容一些虚有其表的人,即不过是一只穿上了衣服的猴子而已,没什么真本事。本书中用“沐猿而冠”,并非出于贬低之意,而是指从生物学角度讲,人类本是体表没有被毛的“裸猿”,穿上衣服之后,可以称之为“衣冠之猿”。本书的内容,正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社会文化在人性进化方面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文化如何塑造人性。
此书作者辉格,颇有意思,199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却做了我的同行,长期以自由程序员为职业。2008年受聘为《21世纪经济报道》评论员。
此书不属于单独修著而成之类,而是作者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在其专属博客海德沙龙上几十篇零散文章的合集,虽是零散文章的合集,但主题贯穿比较严谨,脉络清晰,从人类的饮食、家庭、婚恋、教育、城乡文化差异一直讲到人类的未来发展。
人是生于自然界的,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接受自然界的熏陶,远古时代,食物是匮乏的,单凭一人之力,难以追到一只奔跑的山羊,于是人类采取了合作,合众人之力去围捕,然后再分享。并逐步有了分工,于是社会就逐渐形成了。为了繁衍后代,人们组成了家庭。为了让新生力量尽快适应社会,就有了专门做教育的分工。一切的一切,我们都在接受自然和社会的锤炼,即是限制,同时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当然,人类也不是一直在被动的接受自然的百般
刁难,人类的高智商是的我们在面对自然环境时,会做出一定的选择,自己选择吃什么,穿什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从这些穿着饮食习惯去判断一个人的性格。人类甚至可以去局部的去改造自然环境,比如三峡大坝的建成。当然这种改造只能是适度
《沐猿而冠》读书感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