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真实也许比生活本身更真实
青年评论家谢有顺说“一个粗制滥造的写作时似乎已经到来”。
确实如此,随便经过一家书店,随便进去看看,我们会发现不计其数的作品整齐地排列着。但真正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是少数中的少数。很多作家争先恐后地出版长篇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却越发地显出了自己作家处境的岌岌可危。但我并没有对这个“粗制滥造的写作时代”感到失望,相反,我以极大的耐心阅读了相当数量的长篇小说之后越发地热爱这个混乱然而动人的写作时代。因为通过阅读,我强烈地感受到了一种欣欣向荣的写作活力。在快节奏时代,还有这么多的人在孜孜不倦地写着长篇,着本身就是一件让人欣慰的事。
我始终认为,长篇小说是每个时代最好的见证,最能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气质。我对近年来长篇小说的总体印象是我认为繁华中显出浮华,纷乱中也有优雅;热闹而飞扬的文字在繁华似绵般盛开的同时也有一些作家在落寞而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认真。但无论是粗糙还是精致的长篇小说都在越来越多地在关注普通人生的生活普通人的命运,通过对普通人的描写来传递作家对人性的看法与体会。关注人性,关注命运,关注内心,成了大多数作家致力的表达。越来越多的长篇小说更加注重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作家们越发越意识到真正的写作源自自己的内心,去探求笔下人物的内心,也许正如阎连科所言:内心真实有时比生活本身更真实。
以下是我从众多的长篇中抽取出来的,极具代表性,能够体现长篇小说进入90年代以来的主题色彩的集体走向。
我选的第一部作品是陈忠实《白鹿原》。出版年代是1992年。《白鹿原》的扉页上刻着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史诗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密史”。我认为秘史更体现一个民族的气质与命运,也更富有人性和哲学性。《白鹿原》无疑是一部成功地通过秘史的描写来体现民族命运民族文化的作品。陈忠实用原计原味的语言和叙述风格表达了人性的复杂和传统文化的丰富与混沌。而且这部作品显出了当时中国文坛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的痕迹,文中多处运用了现代主义的手法来表达作家对人对事的看法。显出了生活本身地现实性与荒延性地错综夹杂,显出了人的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微妙性,这部作品的出现证明了当代作家驾驭长篇的功力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能力。尽管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还稍稍显得有些平板。
第二部作品是余华的《活着》。我是先看了张艺谋的电影《活着》,然后看了原著。余华说很多作家的写作都源于自己与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和余华相似的人不约而同地选择用荒诞和怪异来表达内心,他们成了时代的先锋。直到写《活着》,余华才开始了他温情脉脉的叙述,开始坦然地接受现实的升华或着浮华,悲悯地注视这个世界。《活着》的出现,显示着先锋作家们为缓解与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做出的巨大努力。此时的长篇小说有种掠去浮华的真诚真诚感与现实感,更注重普通人的生活命运。我认为《活着》就是一部探讨人在命定的悲剧到来之时内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和承受力。作品结束在老人的背影里,从这个背影望去,所有的人世沧桑,世事变迁,都内化成一种力量,随意地安放在老人的内心里。
第三部作品是贾平凹的《废都》。出版年代同样是1993年。之所以选择《废都》是因为其对人性的描写真实而认真。有人说这是一部无聊的书,淫秽的书。我认为这本书正体现了作家对人性地认真态度。因为去掉所谓地高深莫测,去掉所谓的衣冠楚楚,故作正经,剩下的也许就是贾平凹笔下的混乱与真实。王富仁是《废
内心真实也许比生活本身更真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