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是 30 年代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也是 20 世纪著名诗人。
i)
戴望舒( 1905—— 1950)原名戴朝寀 (c ǎ ,笔名有戴梦鸥、戴望舒、江思、艾昂甫
等, 1905 年生于浙江杭州。
中学毕业,就开始从事创作。最早的创作是小说,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
过三篇小说: 《债》,《卖艺童子》和《母爱》 。
1923 年,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 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
1929 年 4 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
他因此被称为 “雨巷诗人 ”。
1932 年戴望舒赴法国,开始了他为期三年的游学生活。他先来到里昂中法大学就
读, 1934 年前往巴黎, 1935 年春回国。
1936 年,戴望舒和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创办了《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以后, 1938 年春来到香港,主编《星岛日报》 《星座》副刊。稍后,和艾
青主编了《顶点》诗刊。 1941 年底,日本侵占了香港。日本宪兵以从事抗日活动的
罪名将诗人逮捕入狱。他以狱中生活为题材,写出《狱中题壁》 、《我用残损的手掌》
等著名诗篇,表达一种爱国主义情感。
1946 年 3 月,回到上海,任教于师范专科学校。
1948 年 5 月再度流亡香港。 1949 年 3 月中旬, 他毅然离开香港, 冒着风险来到北平。
1949 年 6 月底,戴望舒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调至新闻总署从事编
译工作。
1950 年 2 月 25 日,诗人于北京逝世。死后也并无隆重的纪念活动,显得非常冷清。
有四本诗集:
《我底记忆》 ( 1929)
《望舒草》( 1933)
《望舒诗稿》 (1937)
《灾难的岁月》 ( 1948)
共存诗90余首。
《戴望舒诗选》 ( 1957)
戴望舒诗歌风格
(一)从忧郁凄凉的呻吟到民族苦难的悲愤
以抗战爆发为界限,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述说个人的悲剧人生体验,呈现出浓郁的忧郁凄凉的情感特征;
后期:内涵扩大,一些作品抒发了民族苦难,把自我与民族融合在一起。
1、忧郁孤寂的情感基调
他的诗歌,绝大多数都是表现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充满着无法自拔的忧郁凄凉的悲
剧感。这种忧郁凄凉的情绪,是戴望舒诗歌情感的基本色调。
徐志摩是灵动飘逸的美,闻一多是凝重激越的美。戴望舒的诗,给人一种忧郁凄凉
之美。
他的诗歌最典型的意象是枯枝、落叶、暗夜、黄昏、夕阳、荒坟、眼泪、雨巷等,
构成一种凄凉的意境;语调往往都是低调的,压抑的,哀怨的。
首先 ,从思想性格上看,戴望舒是悲情理想主义者,总是体会到理想失去的苦痛和
悲哀,他很少表达一种乐观的追求和向往,更多地是对理想无法获得的悲剧感受。
戴望舒是一个 “寻梦者 ”。 他更善于体验寻求过程中的忧郁悲凉的心境。
其次 ,从文学修养上看, 戴望舒是现代派诗人, 在 30 年代, 被称为是现代派的首领。
戴望舒 30 年代曾经游学法国, 西方意象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构成了最
重要的影响。其中以法国象征派影响为最大,他曾经翻译过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诗
歌。
戴望舒的忧郁,很多都带有现代派的那种荒原意识。
再次 、从个人生活经历上,戴望舒一生饱受爱情挫折的痛苦折磨,这种爱
萧红墓畔口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