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郭沫若主要翻译思.ppt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郭沫若主要翻译思想
郭沫若(1892 - 1978) 是一位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翻译家。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特别是诗歌翻译与戏剧翻译的成就,不但影响着创造社,也影响着一个时代的译坛和文坛。他是创造社的核心与支柱, 其译论也影响到郁达夫、成仿吾等创造社其他成员。然而, 受到当时文艺思想中宗派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影响, 郭沫若的翻译理论也含有这样一些消极因素。
郭沫若译介活动的分期
学界通常将郭沫若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1. 萌芽期———“五四”时期, 从翻译介绍德国作家歌德的作品开始
2. 发展期———从1924 年流亡日本到40 年代末, 从翻译介绍日本马列主义经济学学者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开始
3. 成熟期———建国后。
三个阶段中, 以第二阶段翻译的作品最多, 涉及的面也最广, 尤其是完成了《浮士德》和《战争与和平》两部文学巨著的翻译。
郭沫若的翻译理论贡献
1. 郭沫若注重译家责任, 重视译者主体性, 强调译者主观感情投入, 呼唤译界良好风气。郭沫若非常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责任心、素质等, 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要有正确的动机和高度的责任感, 要对作品进行慎重选择, 要对所译介的外国作家作品有深刻的了解和研究, 尤其是要对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潮流等进行彻底考察, 译者还要有高度的思想水平和广博的文学修养, 才能具有驾御作品内容和语言的能力。
2. 郭沫若还特别强调译者自身所具有的相同或相似的生活情趣对翻译文学的重要性。
郭沫若强调的翻译动机
郭沫若认为, 译家对译品有选择的权力, 对读者有指导教益的责任, 翻译的目的是由译家个人确定的。他的翻译动机观是与译者主体性密切相关的。
他认为, 文学研究不论研究作家或研究作品, 都属于研究者的个人自由; 而文学的介绍, 当然比个人介绍多出三个因子来: 文学作品, 介绍家和读者。介绍者是三个因子中最重要的一个, 他对文学作品有选择之权, 对读者有指导之责。他还就介绍家即翻译家的态度论述了翻译的动机和翻译的效果。他认为如果翻译家对于自己要译的作品能涌起创造的精神、有精深的研究和正确的理解, 能充分理解作品的表现和内涵, 能把自己的创作精神融入原作中并进行移译, 那么他的译品必然会能引起一般读者的兴趣, 必然能产生极大的效果。他还认为, 文学的好坏, 不能说它古不古, 只能说它醇不醇, 真不真, 不能说十九世纪以后的文学都是好文学, 全部都有介绍的价值。
郭沫若的翻译美学贡献——“风韵译”
郭沫若创造性地提出了“风韵译”理论, 强调“以诗译诗”, 不赞成移植和逐句直译, 强调翻译的过程也就是进行思想与意识再创造的过程。
郭沫若在《批判〈意门湖〉译本及其他》中, 再次详细论述了此观点:我们相信译诗的手腕决不是在替人翻字典, 决不是如像电报局生在替别人翻电文。诗的生命在它内容的一种音乐的精神。至于俗歌民谣, 尤以律声为重。翻译散文诗、自由诗时自当别论, 翻译歌谣及格律严峻之作, 也只是随随便便地直译一番, 这不是艺术家的译品, 这只是言语学家的翻译了。我始终相信, 译诗于直译意译之外, 还有一种风韵译。字面, 意义, 风韵, 三者均能兼顾, 自是上乘。即使字义有失而风韵能传,尚不失为佳品。若是纯粹的直译死译, 那只好屏诸艺坛之外了。风韵译不但可以作为诗歌翻译的原则, 甚至可以作为整个翻译文学的翻译原则。郭沫若强调, 任何文学作品的翻译都必须不失原作“风韵”。
郭沫若的翻译美学贡献——“风韵译”
在《讨论注译运动及其他》一文中, 他指出我们相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 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 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 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 或先或后, 或综或析, 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 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
显然, 郭沫若的“风韵译”原则, 是在直译、意译的基础上, 针对翻译文学的具体特征而提出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翻译理论, 它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体验, 注重原语的意境与译语的传神, 这对翻译文学中美学观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也是郭沫若对翻译理论上的一大贡献。
郭沫若在翻译批评方面的贡献
1923 年6 月8 日, 郭沫若在《论翻译的标准》中表述: “指摘一部错译的功劳, 比翻译500 部错译的功劳更大: 因为他的贡献虽微, 而他的贡献是真确的。”可见, 郭沫若非常强调翻译批评在整个翻译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有时翻译批评比单纯的机械的翻译更重要, 没有翻译批评, 译品的质量将失去监督, 译作的质量将无法想象。这对翻译学科的基础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郭沫若对重复译问题的看法
在如何看待重复译的问题上, 郭沫若持宽容态度。他认为译者各有所长, 译文各有千秋, 不同的译本可供不同

郭沫若主要翻译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坐水行舟
  • 文件大小276 KB
  • 时间2018-10-3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