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学
Psychology in our life
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及所隐含的心理学效应/理论和建议
现象一:在课堂上,起初同学门十分安静地听老师讲解,突然有手机的短信铃声响起。因为是非常搞笑的铃声,所以大家都笑了。老师没说什么,接下来的五分钟里又有两三次其他同学的手机铃声响起。我身旁的一位同学竟然故意调出铃声。
其他同学是因为觉得自己的铃声也很有趣要让大家听一听,笑一笑,还是因为老师没有责备提醒第一名同学,其他同学认为无所谓,而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现象一:“破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这是一种有趣的生活现象,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托这项试验,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当第一位同学无意中发出手机铃声,而没有受到老师责备或制止时,其他同学默认老师对该行为不会责备或制止,同时由于该行为能引起其他人的笑声而带来某种满足感,于是便会效仿。
建议:如果想制止某种现象,当其第一次出现时,应给予制止或惩戒。
现象二:暑假我和同学去参观徽城古民居,有当地景点的一名导游带领。在古街的尽头有一座小寺庙,导游说若我们信佛可前去参拜。我们想既然已经到了此地不妨一探究竟。入庙后,其中唯一的主持立即要我们将包袋放在门口,送上两柱香,说是免费送给我们的。(这时我们似乎已经意识到不留下些铜钱就休想离开了)然后,他要我们在佛祖面前许愿,听着师傅的罄声虔诚地跪拜。我很急切地想将香插好完事,他却说,施主入庙时没有洗手,只能由师傅代插,还说要到偏侧的内室里为我们颂经。之后他让我闭上眼睛,为我颂经,又说随缘。他拿出护身符和功德簿,要我写下心愿,好让师傅他每日为我虔诚祷告。在填写了姓名、生日和心愿之后,当然还要填写香油钱、公德钱。师傅还说独木不成缘,意思要写两位数的金额。周旋一番,我们一共给了 4 元钱,离开了。我们明知其中有诈,为何还看似顺其自然的上了当?为什么我们会不好意思拒绝所谓的免费香,有什么办法可以不入圈套呢?
现象二:“影响力”圈套
这是包含着“互惠”、”高层权威”和“说理”的影响力运用。
、佛祖面前许愿、听着师傅的罄声虔诚地跪拜、让我闭上眼睛:形成佛地乃神圣之地,以及“他们”即“佛人”的权威感
、为我颂经、在护身符和功德簿写下心愿、好让师傅他每日为我虔诚祷告:解除抗拒和排斥心理,对方先施与“恩惠”,使当事人形成“亏欠”感
、独木不成缘:在以上两个条件下,师傅的理由自然顺理成章
建议:遇到该类事件,保持一颗“无恩不受禄”的心态是很容易逃离的;如果不小心陷入了,既然别人已经付出了服务,掏点小钱亦是应当;如果金额过分,就看自己随机应变了。
现象三: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为什么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
现象三:责任分散效应
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建议:遇到这类事情,首先要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先打电话报警,再联合其他邻居加以施救。
小悦悦事件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
心理学与生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