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shuaitai2010,,请评论!
一、名词解释:
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书P30)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对于前一阶段来说都是一种否定,但又不是单纯的否定或完全抛弃,而是否定中包含着肯定,从而使发展过程体现出对旧质既有抛弃又有保存的性质。(来源于网络)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书P228-229)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时间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书P100)
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交换的能力,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客观物质力量。(维基百科)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书P144)
二、简答题: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十五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十五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定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书P43)
人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人的自由受着条件的限制,而条件背后隐藏着客观必然性。必须通过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把握自由。马克思主义用实践的观点看待自由和必然的关系,指出
“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从客观上,自由是建立在必然性的基础上;从主观上,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从实践上,自由是对世界的改造。从必然到自由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自由是历史的产物,并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来源于网络。书中相关资料在P260-262。)
真理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书P73-75个人整理)
马克思依次把人的个性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式。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在“人的依赖关系”条件下,人们以相互依附的等级共同体的形式存在。在“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条件下,人们的群体生活形式则以阶级共同体的形式出现。(来源于网络)
三、论述题:
《实践论》的主要思想
文章以认识和实践即"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全面系统地阐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
马基考试知识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