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的那串铜钱国学大师梁漱溟号称“中国最后一位儒家”,其父梁济对他的影响极大。梁济对儿子的教育完全是宽放的,很有些西方化味道,在儿子读过《三字经》后,便让他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这在当时是一件破例的事。梁漱溟九岁的时候,为了买到自己喜欢读的课外读物,辛辛苦苦地积攒了一小串铜钱,有一天却忽然不见了,他把所有能找的地方都找了,还是没有找到。他一下子急得哭闹起来。隔了一天,父亲梁济无意间在庭院里的一棵桃树枝上发现了那串铜钱,便料定那是儿子漱溟贪玩、健忘,自己把它遗落在这里的。正准备把它交给儿子时,忽然转了念头,于是到屋里拿出笔在一张纸上写了一段有趣的文字。第二天早上,梁济喊儿子漱溟起床,告诉他自己头有点痛,让他把庭院打扫一下。梁漱溟很听话地认真打扫起来,这时候他看到庭院中间的绳子上飘扬着一张长纸条。取下一看,脸上立马溢出了兴奋的神色,拿着纸条赶紧跑向庭院角落的那棵桃树边去,只见一串铜钱好好地挂在树枝上。此时,父亲梁济也走出了屋门。他问:“你发现了什么,怎么这样慌张?”而一手拿着铜吊、一手拿着纸条的梁漱溟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因为他知道了纸条上是父亲的笔迹,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原来,纸条上写着:“一个小孩儿在桃树下玩耍,将一串铜钱挂在桃树枝上,自己遗忘了,却到处找寻,吵闹不休,真是毫无道理。”古人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梁济先生这种教子无声的方法实在巧妙,其效果远远胜过了棍棒教育和大声训斥。这给年幼的梁漱溟留下了永生不忘的印象,也给后人在家庭教育上以重要的启示。阅读感悟:我希望对父母没有任何愧疚有次聊天,朋友问我:你一路为什么走得这么顺?我自己私下想了很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从来没把漂亮当回事儿。从小别人夸我好看,我会觉得害羞,或有点点反感。所以我从不会主动去利用这一点,或为此沾沾自喜。如果是这样的话,也许我现在的路就完全不一样了。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我的父母。他们一直都在告诉我,外在这一点不重要,一定不能去在意这个。我出生在北京丰台西五环外航天部下面的一个研究所,那是一个特别大的大院,比现在这些小区大很多。我爸研究电机,我妈做无线电,我哥学的方向是软件,嫂子和姑姑是物理老师。这个家里除了我,全是理工出身。跟别人家相比,我们家有些方面很奇怪。我们家从来不给孩子压岁钱。小时候,爸妈一直把工资装在一个钱包,放进家里的一个抽屉里,也不上锁。需要时,他们不管,都是我和我哥自己去里面拿。我们家普通收入,父母把钱就公开放在那里。但我和我哥从来不会多拿,我们兄妹很清楚:父母给的这份信任,比多少钱都重要。小时候我经常玩到晚上九点后才回家,我爸都睡了,一般家庭很难想象。我第一次去拍广告试镜,他们都不管,是我哥陪我去的。入行至今,我爸一直没觉得女儿怎么样。有时别人打电话来,说圆圆怎样怎样,他就说:“嗨,她那就是瞎玩儿。”有一段时间,网上突然有很多不好的传言,我爸的同事就打电话来问,但他自己从来不问我,也不跟我提这些,都是后来我哥告诉我,我才知道。记忆中,我印象最深的画面,就是小时候我爸骑车带着我和我哥,我坐前面,我哥坐后面。永远都是我爸带我们逛商场,我妈从来没有。我妈非常内向,很少社交。她身体不太好,自从姥姥过世后她就很少出门了。小时候我会不开心,我很羡慕别人可以和妈妈一起逛街。后来慢慢我就接受了,这可能就是我自己要面对的生活吧。我爸是清华毕业生,在单
高一语文美文荐读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