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盒子“步步惊心”
小米盒子发布已满一个月,作为“手机配件”的小米盒子,刚刚发布8天便面临着被维护的命运。然而,因为小米公司的明星效应,原先默默无名的互联网电视盒子市场从此走进人们的视野。
现在说互联网电视盒子,无法绕开小米。最近几周,不管是互联网圈,还是广电圈、电信圈,凡是在三屏互动领域之内的从业人士,都在讨论着小米盒子,讨论着这个产业。有人甚至这样戏称,“一些不懂广电行业,以前不知道181号文存在的人,现在也能倒背如流了。”
不仅仅是小米想进入互联网电视盒子市场,深圳的一些山寨盒子厂商也正闷声发着小财。小米盒子出身未捷身先死,并不意味着封死了其他厂商进入的通道。目前,很多互联网厂商正通过硬件寻找附着自身服务的机会,盒子是其中的路径之一。
事实上,从电视模拟时代、到数字电视时代,广电运营商“盒子免费+增值服务”的策略已经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并成为用户习以为常的模式,在互联网电视行业,广电和电信运营商从业者很可能通过“盒子免费+增值服务”的模式继续复制曾经的成功。
互联网电视盒子这个被苹果称为“业余爱好”的领域,在中国,也可能仅仅是一个小众市场。那么,互联网公司能从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吗?
硬件制造热回归
快播CEO王欣把众多厂商都涌入盒子市场看作是硬件回归的缩影。
在他看来,当年的IBM等公司做硬件带动了IT业的第一次浪潮,后来Google做软件带动了IT业的第二次浪潮。随着苹果等公司开始做硬件,甚至是亚马逊这样的公司也开始做硬件,整个IT互联网行业开始迎接硬件的再次回归,比如兴起的3D打印,就很明显地顺应了这一点。
“软件只需要程序员来写程序,不需要太多的外部支持便可独立完成,所以公司可以很小,但公司做大了,就可以涉足硬件,这是一个规律。”王欣说。
他认为,随着3D打印这样的开源硬件产业逐渐兴起,制造业的门槛在逐渐降低。就中国这样的制造大国而言,现实情况是,中国的生产环节是最简单的。
“未来的硬件创新必然会更多融入IT、互联网因素,人们很容易想到先做盒子,盒子一事并不神秘。”王欣说。
如其所言,盒子的制造门槛其实很低。"基于Android平台做个盒子,预装些应用,这基本没有技术门槛。"
目前除了小米,很多山寨厂商都已经涌入了这一市场。
在小米盒子出现之前,国内已有几十家山寨机顶盒厂商,成本最低只要两三百元,没有名字,盒子用统一的模子来做,采用最普通的芯片,甚至连UI设计也不用定制,加一
点钱就可以出售。盒子像机顶盒又像播放器,只需要有WiFi网络,就可以看视频节目,盒子里集成了Android平台的视频应用。
这些山寨厂商不和牌照商合作,他们打着政策的擦边球,稍有风吹草动,就闻风而逃,其运作方式可谓灵活。在互联网视频内容方面,基本上都是盗链。由于现在用户量少,还引不起或不值得互联网视频内容商去打压。
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话来说,他们的山寨精神使其具有超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和灵敏的市场嗅觉,面向发烧友构筑了一个小众市场,卖一台赚一台的钱。
做渠道还是做平台?
需要厘清的一个常识是,互联网电视产业并非只有盒子一种载体。
就目前的互联网电视即人们所说的Over The Top(简称OTT)产业而言,服务载体或渠道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由运营商提供的OTT服务,运营商提供带宽,联合内容服务商做运营,然后提供给用户,这更类似
小米盒子“步步惊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