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学目的:近些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中国不断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和重大国际行动,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担当。教学中,要讲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欢迎和支持的原因,讲清中国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举措,讲清这一理念对于塑造我国国际形象和提升话语权所起到的作用,让学生加强理解我国从周边起步、以发展中国家为依托建设命运共同体的外交布局。
课程内容:
“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蝴蝶效应”闻名于世。当今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联系,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经济再到政治外交,“蝴蝶效应”无处不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已成为现实写照。
当今世界将向何处去?这是主席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和博大胸襟,深人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给出了中国答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向时代命题交出中国答案
国家之间如何相处,人类数千年求索不止;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向何处去,时代之间在等待解答。“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己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担任就向世界明确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
,推出治理新思路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生产力发展日新月异,国际格局变乱交织,思想观念激荡交锋,国际社会处在全方位变革的关键时期。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实力上升,改变着国际力量对比,也重塑着国家间关系和国际秩序。
纵观历史,在过渡,也有可能兵戎相见。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国际社会中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甚嚣尘上,追求本国利益至上、奉行赢者通吃,这是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根源,给世界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创伤。正如历史,开创未来》的署名文章中指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告诉人们,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
但时至今日,零和对抗的旧思维仍有市场。一些国家放弃多边主义,突出本国利益优先,强调实力竞争,追求自身绝对安全,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这一传统思维观念的局限性暴露无遗。
当今,人类社会已形成“地球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世界越来越“平”,地球村越来越“小”,不管什么国家,哪个民族,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越来越风雨同舟、命运与共,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休戚相关。人类理应同舟共济,团结合作,把这个世界建设成和睦的大家庭,把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而非单打独斗,甚至以邻为壑、你死我活。
而且,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也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全球性问题。当今世界依然面临着三大“赤字”的严峻挑战:和平赤字,表现为地区热点持续动荡,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发展赤字,表现为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发展鸿沟日益突出,恐怖主义、网络安全、跨国犯罪、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治理赤字,表现为由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机制弊端丛生,治理失灵,严重缺乏公正性、公平性和代表性。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难度之深前所未有,单靠一国之力已经无济于事,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这是我们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根本动力。
历经数千年沧桑演进,国际社会从未像今天这样唇亡齿寒、休戚与共。我们既面临再创人类文明新辉煌的重大机遇,也面临侵蚀人类文明既有成果的严峻挑战。世界向何处去?这是亟待主席在日内瓦万国宫发表重要演讲,提
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是中国基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把握世界发展潮流,针对时代命题提出的中国方案,寻求各国建设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受到各方高度重视和广泛赞誉。
,但愿命运与共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偶然掉到中国人头上的一个苹果。在中
(课件)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