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境界简论.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境界简论
宁新昌
内容提要:本文所谓的境界是就心境而言的,境界是指人的精神修养及思想觉悟的水平。作者依据马克思对客观世界的掌握的思想,把人类精神分为知、情、意、信四种意识形式,把境界分为真、善、美、仰四种类型,且对真及真的境界、善及善的境界、美及美的境界、信及仰的境界作了必要的简述。文章最后指出哲学的任务就是要探讨真善美仰四者统一的理想而健全的自由人格。
关键词:境界真善美仰
就境界而言,可分为物境和心境。《诗·大雅·江汉》有“于疆于理”。郑玄笺说:“召公于有叛戾之国,则往正其境界,修其分理”。这里的“境界”即疆界之意,它属物境之范畴。一般言之,物境指的是客观事物存在的时空范围。而心境则是在主观意义上论的,佛教《无量寿经》讲:“比丘白佛:‘斯义宏深,非我境界’”。这里的“境界”指的是成佛所达到的修养境地。也指人的精神修养及思想觉悟的水平。我们所要讨论的境界乃是在第二种意义上的。
人的生存在世总是有其思想境界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的思想境界规定了人的本然存在。中国传统哲学就是如此,如孟子把人的本质规定为“恻隐之心”;朱熹认为人的本然存在是“性”;王阳明认为人的本然存在是“心”。质言之,不论是“恻隐之心”,还是“性”和“心”,指的都是思想境界。人生的意义是和人的思想境界分不开的,人生的意义总是和人的精神状态、道德修养、思想觉悟紧密相联的。所以,探讨人的思想境界就成为揭示人生意义的入手处。
依据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文中把人对客观世界的掌握分为科学的、艺术的、实践—精神的、宗教的四种方式,我们可以把人的精神划分为知、情、意、信四种意识形式。这四种意识形式所体现的乃是真、美、善、仰四种思想境界。不妨在兹对四者作重新排列,以真、善、美、仰的顺序分别论之:
一、真及真的境界。这里所说的真是在认识意义上说的,真即真理。它是指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相符合。换言之,真就是人的认识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真的境界所标志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所达到的水平。真和真的境界都属于知的范畴,但是,真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真的境界却是打上主观烙印的,它的存在与人的生存状况、实践水平密切关联。
真的知识要求其必须具有普遍必然性。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不论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皆围绕着如何解决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和客观有效性而展开了哲学的探讨,例如英国的培根、洛克从感觉经验出发,法国的笛卡尔从“天赋观念”出发,并为之作了有益的探索。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则是对这一探索的批判性总结。它所谓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就是要从先验的主体出发,结合经验材料探讨知识何以形成以及所具有的客观必然性问题。对于康德的思想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不必完全同意,但它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是有启发意义的,即必须从经验和理性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理解知识的客观必然性问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从主体实践的角度去理解
“事物、现实、感性”,体现了对以往哲学思想的超越。潜含着从主体实践理解真理知识的客观必然性及实践规律和客观规律的同构性。这便为人们探讨真的问题指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科学是人们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意味着知识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由于科学知识所具有的客观性和合理性,所以,它不同于宗教和迷信。

境界简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90856629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3-06-0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