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反思——从中美教育比较获得的一些启示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王红
?sid=10&iid=4499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以美国基础教育为参照对象,获益颇多;但同时,我们对美国教育的认识也存在着模糊甚至误解的地方。
当我们把这种模糊与误解带入教育改革时,不仅对改革无益,反而可能把我们引入一些误区。笔者所在的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和美国范德堡大学皮博迪教育学院合作,先后组织了九次中美中小学校长双向交流活动。活动中,中美双方校长的观念碰撞,给了笔者很多启示。
基础教要培养什么样的“基础”?
到美国之初,很多中方校长认为:我们的大学也许比不过美国,但我们中小学生的“基础”却远比美国中小学生的“基础”好。证据之一,就是我们中小学生在各种国际性的学科竞赛中,获得佳绩无数,普遍比美国学生好。由此,很多人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在总体上比美国好。
一言以蔽之,我们“输在了终点”,但至少“赢在了起点”。
事实真是如此吗?
范德堡大学号称美国南方哈佛,吸引了大量优秀的中国留学生。活动中,我们安排中方校长与该校的中国留学生对话,让他们从留学生的感受和对比中去了解美国基础教育。
中方校长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你们在觉得在美国,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留学生的答案往往是:“学习方法、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
原来,在和美国同学的共同学习中,留学生们发现,过去国内老师辛辛苦苦教给自己的“牢固的知识基础”,现在几乎派不上用场。美国同学自主学习能力强,思维敏捷,上手很快,而自己总要慢半拍;一些理工科的学生更郁闷,自己过去在国内是尖子生,是站在“前沿”的,但在美国学习却让他们体会到了会了什么是“基础工作”——在实验室里,他们往往只能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真正最关键、最富有创造性的环节往往被善于创新的美国同学抢了先,他们因此戏谑地说:“国内学习的基础让我们成了‘基础’!”
这样的对比,另人心升感慨:我们在终点输了,在起点也不见得“赢了!”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不如美国,基础教育质量也不见得就比美国高。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作用基础教育的中小学,究竟应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什么样的基础?
在“基础教育”一词中,对“基础”的基本内涵:“人在未来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和起点。”中美双方没有根本的分歧,但对于基础的具体内容,中美双方则有着不同的理解。
按照中国教育工作者的理解,“基础”是指“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即“三基”),我们把人在未来“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根本”定位为扎实的“知识体系”而美国人责认为,人在未来“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根本”的核心不在于知识体系。而在于一个人的学习兴趣、好奇心、质疑能力、探究能力等“能力体系”。
这两个体系有什么差别呢?知识体系强调的是“学会”,而“能力体系”强调的是“会学”。强调“学会”的中国基础教育体系,学生离开学校时带走的是沉甸甸的“基础知识”,而强调“会学”的美国基础教育体系,学生离校时带走的是充足、轻松的思维空间和浓厚、持续的学习探究的兴趣。
所以,当我们自称“基础好”时,美国人也在宣称他们“基础好”。究其原因,
就是中美双方对“基础”的理解不同。那到底孰优孰劣?我们可做一个最基础的判断:
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反思——从中美教育比较获得的一些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