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树立八种观念
杨成良
(桦南县第三中学,黑龙江桦南154400)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4)07-0029-01
摘自《教育探索》2004年第7期
一、树立“教育是一种特殊产业”、“教育也要计算成本”的产业观念
不可否认,旧教材所体现的教育观虽要求学校成为“人才的摇篮”,但却缺乏快速成才、出良才的时代意识;它只有行业意识,而缺少产业意识,表现为教育的投入和效益失衡。
所谓树立产业观念,就是要增强效益观念。具体讲,就是学校要形成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的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办学理念。这种认识有助于教师形成教育产业化的观念,从而使教师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产业的竞争包括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人才的学校属于特殊的产业。进而把人才培养同参与竞争联系起来,把教育的知识技能等投入量通过人才输出量进行成本核算,促使教师在课改中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全人观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的标准适应普及丸年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三级课程管理”、综合实践活动等为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敞开了大门。假如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那么“片面追求升学率”、“抓尖子,放弃中差生”的做法就可以从根本上得到扼制。但是,如果教师的眼光不从几个尖子生那里收回来,再好的“高招儿”也不会奏效。因此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挥特长,学有专长,以造就庞大的人才队伍。
三、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成功的促进者”的角色的观念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向有利于学生主动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向转变,最主要的是教师要从主宰、训斥的怪圈中走出来,让学生实现地位、尊严、情感、个性、兴趣的解放,促成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合作、共进的关系。课改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组织、引导、辅导等教学功能的削弱,而是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化、实效化和人格化。可以说,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该是教师充分体现改革精神的杰作,只有这样,教师走下主宰讲台后的教与学的活动才会更精彩、更活跃。
四、树立“知识、技巧、学法”并重的全新观念
在使用旧教材时,由于知识“难、繁、偏、旧”,教师疲于奔命,对帮助学生形成技巧、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方面无暇顾及。而新课程的改革一扫旧教材的弊端,为学生技巧和能力的培养开辟了广阔天地,为落实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可以大显身手,把教法与学法有效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五、树立“给学生时间、空间,让学生真正体现自我”的育人观念
新课程开辟了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广阔前景。但如果教师课堂上不给学生时间,课内外不给学生空间,在教学活动中不让学生真正表现
“自我”,那么“师生的互动”就是一句空话。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可以让“时空”、让“主
角“,但不能无视讲课的艺术设计,不能放弃教育的目的、功能和规律。教师的引导是有为的引导,即科学而有目的的引导;教师的质疑是知识的衔接、知识迁移、理性上升的质疑,是联系旧有知识和实际经验的有联系的有价值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树立八种观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