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院校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荆雷1,卢莉2
(,山西太原 030001;山西医科大学教务处,山西太原 030001)
[摘要] 对高等医学院校心理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论述,并从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对学校进行的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措施和成果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心理学;教学改革
在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心理学课程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1979年卫生部在颁发教学计划的文件中正式提出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1987年卫生部又进一步规定医学心理学为医科院校的必修课。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都已经开设了医学心理学课程,主要授课对象是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等专业的学生。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发展,部分医学院校合并到了综合性大学,还有很多医学院校转型为以医为主,文、法、理、管为辅的新型大学,新开设了非医学或者医学相近专业。在高等医学院校面向部分专业学生,仅仅开设一门医学心理学课程远远不能满足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那么,高等医学院校的心理学课程教学应该如何进行改革?
一、明确心理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在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心理学课程,是深化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推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医学教育中只侧重科学教育和技术层面的训练,相对忽视对学生关爱病人、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其结果导致医疗逐渐远离对人和生命的关爱,医患关系疏离,医疗纠纷增加。[1]心理学是人文社会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学课程教学和学科建设,是培养医学生关爱生命和病人的必修课程,也是向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更具体的讲,学习心理学课程能够帮助医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调节和控制情绪与行为。还能够使医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的处理日益增多的身心疾病。而且,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已经被纳入到我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心理学课程作为医学人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在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心理学课程,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我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写进了学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中,列入学校每年的党政工作计划,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课时时予以优先保证。1998年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优化服务中心,2004年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导组并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达到了生均10元以上。出台了有关政策和规章制度,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场所配备硬件设备。由于工作成效显著,2008年学校被评为“山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示范单位”。
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人文社会医学包括心理学课程教学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有目共睹,但目前一般医学院校学生课业负担已经很重,如果再要开设多门人文社会医学必修课程,增加大量课时和学分,这在现实情况下是不合适和难以操作的。如何处理这对矛盾,来构建既有一定的覆盖面和深度,又不会给学生增加太多学习负担的课程体系呢?
首先,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一定数量的必修课程,保证课程体系的核心和覆盖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课堂教育与课
高等医学院校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