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德彪西《牧神午后》及其音乐特征.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德彪西《牧神午后》及其音乐特征
[摘要] 德彪西是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他打破传统音乐的惯用模式,以一种全新的思想和技法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音乐世界,从而揭开了近现代音乐运动的序幕。本文从他第一部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牧神午后》着手,从音乐创作角度分析总结了德彪西的音乐艺术特征。
[关键词] 德彪西;牧神午后;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 J6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3-140-2
克洛德·阿施尔·德彪西(Claude Achile Debussy,1862-1918)是法国印象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印象派音乐正如同一时代的印象派绘画那样,用鲜艳的色彩进行光与影的交替。在他的音乐中,充满了朦胧的月光、水中的倒影、无言的激情、发人深思的象征、含而不露的思想以及欲语还休的言词,他的音乐代表了振兴中的法国音乐中从浪漫主义到20世纪音乐的过渡。这首梦幻一般的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L` Apres Midi d`un Faune,1892)正是根据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并于1894年由法国著名指挥家古斯塔夫·多雷指挥上演获得成功。就如当代著名法国作曲家、指挥家皮埃尔·布莱兹所说:“正像现代诗歌无疑扎根于波德莱尔的一些诗歌,现代音乐是被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唤醒。”德彪西通过这一作品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奠定了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形成。
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作于1892年,取材于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美(Mallarme,1844~1924)的同名诗篇,是德彪西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可以认为,德彪西通过这一作品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因此这部作品也被后人誉为“德彪西的第一颗管弦乐定时炸弹”。在这篇幅不大的前奏曲中,有许多新颖的创造,它们为管弦乐音乐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德彪西自己也表明,《牧神午后》自始至终与马拉美的同名诗歌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诗里,牧神是古罗马神话里主司农牧之神法翁,法翁半人半羊,人面羊耳,头上生角,人臂羊腿,吹一支竖笛。德彪西以印象派艺术手法,用音乐描绘出这样一幅动人的画面:牧神在林中醒来,慵懒地缱绻于刚刚逝去的梦境:一群森林女神在沐浴,牧神吹着婉转动听的笛声悄然走近而遭拒绝,在正午的阳光下牧神吹奏迷人的牧笛又沉沉欲睡,梦境迷离、朦胧、似幻似真。
这部作品结构不大,基调也较单一,为了表现马拉美诗中那种“奇迹般晦涩难懂”的朦胧意境,德彪西在曲式、和声、配器、旋律、调式、调性、色彩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不同于传统音乐创作的多种表现手法。在配器上,共有三支长笛、两支双簧管、英国管、两支竖笛、两支巴松管、四支法国号、两架竖琴以及常见的弦乐器。在乐曲的最后拾七小节规定必须用小型的古钹调节成两个音。在音响上,乐队的音响清澈、纤细、雅致,旋律进行平缓柔和,没有戏剧性的冲突和对比性的穿插。在曲式上,不是凭借常规观念的发展部或曲式,而是凭借“由直觉的洞察力神妙地连在一起的连续的细微触键”达到感觉与织体的平衡,并扩散在多重色调微差中,使明暗得到最精巧的触合。
这首三部曲式的前奏曲,一开始便用长笛独奏出一条半音阶滑行的主题,游移、恬美、又带有慵懒的气息。独奏的长笛在柔和的低音区开始,速度平缓从容,旋律起伏不大,演示出牧神在林中醒来,慵懒地缱绻于刚刚逝去的梦境,他在努

德彪西《牧神午后》及其音乐特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rrfsyq836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