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民族主义”、“民族形式”与“民族精神”.docx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收稿日期] 2010-05-10
[作者简介] 毛宣国( 1956―) , 男,湖北宣恩人,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哲学博士 .
研究方向:中国美学与诗学 .
[摘 要] 上世纪 20-40 年代, 中国思想文化界特别关注文学的民族性问题, 这一关注
具体表现在: “民族主义文学”主张的提出与论战; “民族形式”的讨论;以及从思想文化层
面上对“民族精神”的提倡。这些主张与论争对于我们思考文学民族性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意义。上世纪 20-40 年代关于文学民族性的论争基本是从政治与现实需要出发,更习惯于从
民族本位的立场出发思考文学民族性问题,而在一个全球化来临的时代,关于民族性问题的
思考则应该具有一种世界性的眼光与参与意识。
[关键词] 民族主义; 民族形式; 民族精神;论争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1763(2012)02 ― 0080―
06
‘nationalism ’,‘ national form ’ and ‘ national spirit ’
mao xuan?guo
(college of literatur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china)
文学的民族性问题是上世纪 20― 40 年代中
中国现代三次学术论战》一文中说,上世纪 20 年代到 40 年代,中国知识界与学术界有三次
大的论战:一、 20 年代科玄论战;二、 30 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三、 40 年代文艺民族形
式论战。他认为,这三次论战恰好包括了哲学(科玄) 、历史(中国现代和古代社会性质)和
文艺(民族形式)等基本人文领域,同时说明了“救亡”压倒“启蒙”的主题在学术思想领
域内的一些具体过程与情况。 ??[1]不过,李泽厚关于文艺民族形式的论战,主要是围绕胡
风和向林冰(赵纪彬)的观点展开,材料和观点选择十分有限,远没有说明这场理论论战的
价值和意义。其实, 40 年代胡风与向林冰之间的论战,仅仅是上世纪 20― 40 年代关于文学
的民族性问题论争的一个片断, 而实际情况是, 在上世纪 20― 40 年代, 无论左翼文艺界还是
右翼文艺界都非常关注文学的民族性问题,所以引发了多次论战。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民
族主义文学”主张的论战和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还需要指出的是,发生在上世纪 20―
40 年代关于文学民族性论争的许多问题今天仍在延续, 而这些对于我们思考文学发展走向具
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 本文对上世纪 20― 40 年代关于文学的民族性的论争
作一番思考与回顾,它大体从三个方面展开:一、国民党文艺阵营“民族主义文学”主张的
提出及其所引发的论争;二、左翼文艺界关于文学“民族形式”的论争;三、从思想文化层
面上对“民族精神”的提倡与思考。
一 “民族主义文学”的主张
上世纪 20― 40 年代关于文学的民族性的论争与思考一个重要方面是围绕“民族主义文
学”的主张展开。这一主张的提倡者主要是 30 年代初期“前锋社”和 40 年代以陈铨等人为
代表的“战国策派”文人。 1930 年 6 月,“前锋社”成立

“民族主义”、“民族形式”与“民族精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isheng191
  • 文件大小43 KB
  • 时间2018-11-0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