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IS-IS是ISO制定的,的一种内部网关协议.
它同OSPF一样, 都属于链路状态协议, 具有很多于OSPF相似的特性, 而且在很多方面还优于OSPF.
IS-IS的简单性和稳定性使得它在大型互连网络中相当强键, 部分ISP在互连网中采用IS-IS协议.
ISO将路由器称之为中间系统IS IS-IS R-R 间协议
发展历程
1985年开发, 88年被ISO采纳, 并更名为IS-IS, 用于支持OSI族协议.
1990年, 制定集成IS-IS, 用于支持TCP/IP协议.
1991年, CISCO设备开始支持IS-IS协议.
1995年, 部分ISP开始在互连网上采用IS-IS协议.
OSPF在1988年开始开发, 参照了当时已经存在的IS-IS协议.
相同点
都是链路状态协议
先建立邻居关系, 然后构建链路状态数据库LSDB, 用SPF算法计算路由表.
使用相同的机制来确保LSDB的正常运行.
链路状态通告LSA 定时器 HELLO DEAD 数据库同步
网络发生变化后, 都能快速汇聚.
在要求最严格的大型ISP网络中, 都能成功运行, 而IS-IS更加强键.
不同点
1. OSPF更加优化, 而且专门为IP网络设计, 几乎当前所有R 都支持OSPF, 工程师更熟悉OSPF.
IS-IS起初为OSI族协议开发, 及企业( 基于TCP/IP协议) 中应用较少,某些R 不支持, 工程师不熟悉.
配置方式不同
OSPF全局启用,然后指定参于运行的接口,R-ID标识及接口地址全部采用IP地
址.
IS-IS全局下启用,用NSAP ( 网络服务访问点) 标识R-ID; 然后还需要在接口下启用,(使用IP地址设置接口.)
3. 区域设计方式不同.
OSPF协议所有区域都必须与主干区域0相连,有一定局限.
IS-IS协议采用L1和L2两层结构,扩展主干更加灵活,简单有效.
4. 分组封装方式不同.
OSPF协议 OSPF分组被IP封装,运行在IP之上(第3层)
IS-IS协议 IS-IS分组直接被数据链路层地址封装,运行在第2层之上.
注:TCP/IP使用的网络层协议为IP协议,采用IP地址封装,以无连接方式发送数据.(在第三层本身不提供可靠性)
OSI使用的网络层协议为CLNP (无连接网络服务),与IP类似,在第三层以无连接方式发送报文.
路由器的标识 R-ID
OSPF 用IP地址标识活跃接口最大IP 环回口 R-ID ( )
IS-IS 采用非IP地址即:OSI NSAP ( 网络服务访问点)地址
如:
4 9. 0001. 1111. 1111. 1111. 00
私有区域系统ID 类型( 0表示设备本身,即NAT地址)
( 可以任意设置,但在区域内必须唯一)
IS-IS路由选择级别
L1 路由器: 内部R 只具有L1的LSDB 识别区域内的最佳路径
L1/L2 R : ABR 同时具有L1和L2的LSDB, 可以识别区域内和区域间的最佳路径.
L2 R 主干路器识别区域间的最佳路径
基本配置
综合实验:
R1:
R2:
061 is-is协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