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货币金融学说
01任务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0
论述题
一、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100 分。)
1. 【题目】:【综合思考题】结合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主张进行全面评价。
考核目的:这是一道综合思考题,同时对我国不同阶段经济政策的运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学们不仅要从近期西方主要国家货币金融政策实施情况入手去探讨问题,而且要认识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产生、发展和实践的渊源,把理论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同学们利用实例来综合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我国经济政策的理解。
要求:
(1)认真审题并重点研读教材第2章,把握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的精髓。
(2)认真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总体看,从二战后到60年代中后期,美国历届政府基本上采用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主张,主要通过利率中介目标来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目标。西方世界在战后20多年的繁荣之后,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经济的“滞胀”;一方面生产衰退,失业增加;另一方面严重通货膨胀、物价高涨。”据以进行相关的文献调研。
(3)举例说明时视域尽可能开阔,同题目紧密联系即可。
(4)论述过程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有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5)字数不低于700字
解题思路:
(1)凯恩斯理论产生的经济背景;
历史背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对当时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设和理论越来越受到冲击的思想家,作家和艺术家之一。当物理学开始质疑绝对时间的必要性,作家们开始质疑叙事结构,作曲家开始质疑调性的和谐是否必须的时候,凯恩斯开始质疑当时经济学上的两大支柱:首先是货币是否必须要有一个牢固的基础,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萨伊法则所认定的,如果需求减少,则供给或者价格也会相应减少,从而重新达到平衡。
凯恩斯自己与伦敦的布卢姆茨伯里区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陶醉于改变人们思想的氛围。正是这一经历和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使他最终决定与传统理论决裂。1920 年他写出了《和平的经济后果》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阐述了他认为的凡尔赛条约的整体经济后果,而且确立了他作为一个有可以影响国家决策的实际从政经验的经济学家的地位。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权力和整体经济趋势的效果的文章,发展了货币政策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参照物的理论,他越来越相信经济系统不会自动地沿着一个曲线即经济学叫所谓的最优生产水平前进。可是他既没有找到证据,也没有找到一个形式来表达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经济系统开始冲击英国——当时居于中心地位的国家。为了利用竞争优势,英国按照自由贸易政策,从其它地方进口食品和其他低价值商品,并用节约出来的劳动制造高价值的商品用于出口。这一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使英国达到了帝国的颠峰,并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广阔的殖民地以及其经济和军事上不同英国的盟国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随着德国经济的崩溃和超通货膨胀的来临以及后来被称为大萧条的全球生产衰退的到来,对金本位,经济自动调整的特性以及以生产带动经济的模式的批评开始浮出水面。数十个不同的学派争奇斗艳。凯恩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传播着一个简单的观点:大萧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三十年代的时候在生产和投资领域有一股投机的风潮——当时的工厂和运输网络远远超出了当时个人的支付能力。对“需求不足”的重视和他创造的允许政府能够调控经济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的形式使当时的众多年轻经济学家接受他的理论和方法。
也有众多的经济学家反对他的理论,认为导致萧条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对商业的信心;所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削减政府开支,从而恢复对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主要内容: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政策主张:
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
现代货币金融学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