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务工者炫酷外表下的脆弱内心
提要:环境肖像之所以能打动人,也许并不在于刻意追求的摄影技法与视觉效果。对拍摄群体内心世界的描摹,是摄影记者迈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本文作者讲述了他探寻90后进城务工者内心世界的过程。
关键词:环境肖像 90后进城务工者摄影思考
每年春节后,各地企业陆续开工,来自全国各地的进城务工者也在此是涌入城市。在劳动力市场的门口,企业主举着牌子张贴着招工信息,这些牌子大多是从包装箱上撕扯下来的牛皮纸,形状不一,上面手写着几行蹩脚的汉字:需求工种,每月工资,是否包吃包住等等,一目了然,经常还能看到几个错别字夹杂其中。求职的进城务工者往来穿梭,反复比较,与企业主讨价还价。这种最原始的劳动力交易方式,仍在发达城市天天上演。
从2012年起,我开始关注90后进城务工者这~新兴群体。这些年轻人早早地走上商品经济的流水线。这一代人选择用夸张的形象来标新立异,去极力迎合大城市。然而,在老家人眼里,这些“农二代”花枝招展,脱离了与土地的联系,不再是农民;在城里人看来,他们骨子里却透着乡土气息,不折不扣的“乡下人”,依然无法顺利融入城市文明。这个新群体,估计有
4000万人。
也许,青涩的面孔,时尚的穿着。夸张的发型……是普通人对这一群体的模糊印象。但,当你拿起相机深入这个群体后,就会发现,其实在那些炫酷的外表下,却藏着一颗颗脆弱的心。
“古惑仔”文晖:抽烟解解闷,不敢抽好的……
2012年4月11日,杭州历史博物馆重建工程接近尾声,我带着相机来探营。采访结束后,我准备回报社发稿,突然发现博物馆门口,一位打扮“时髦”的小伙子正在修剪新种下的树苗。小伙子染着一头黄发,嘴里叼着烟,耳垂上戴着闪亮的饰品,穿着一件衣领、袖口上都已磨破的阿迪达斯运动服。走近一看。小伙子胸口还刺着纹身,图案很奇怪,有点“古惑仔”的味道。(图一)
我告诉他,我是摄影记者,觉得他的形象很酷,能不能拍张照片。他愣了一下,不知所措,我再次表明来意。小伙子与旁边的工友尴尬地笑了笑,显得有点害羞,“你去问我们老板吧,去问他。”他找了个理由回绝了我。“你们老板在哪,我去找他。”我坚持问。“在后山上,你自己去找吧。”
对于我的拍照要求,老板很爽快地说:“没问题,你肯定拍得到!”我们回到“古惑仔”干活的地方,他仍在这里守着。尽管老板同意,但面对镜头,小伙子仍显得有些害羞,左躲右闪。为了缓和气氛,我跟他聊了起来。小伙子叫文晖,广西百色人,1992年出生,初中没读完就缀学了,在杭州一家园林公司打工。我悄悄问他收入有多少,他说不多,就2000多块,刚够吃喝。
“那你还抽烟?”我问他。“没办法,无聊嘛。”文晖说,一个人在杭州,抽烟能解解闷,不敢抽好的,没钱买。最后,小伙子勉强同意让我拍照,可等我快门刚落,他就逃开了,仅此一张。
被镜头吓跑的袁方军:不想干了,要离开,但去哪儿?
2012年12月19日,我走进义乌一家制袜工厂,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在车间里,一位面目清秀的小伙子吸引了我的注意。他胸前系着白色围裙,站在工作台旁边,熟练地将身边堆积如山的丝袜半成品套在模具上进行翻袜操作,身材高且瘦,可能是站累了,大腿靠在工作台边支撑着自己,从侧面看整个人形成一个“S”形,极富视觉感染力。
多年积累的职业敏感使我举起相机对准这个小伙子。让我没想到的是,可能
90后务工者炫酷外表下的脆弱内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